在瓦岗寨的英雄中,秦琼秦叔宝有个著名的江湖名号叫小孟尝,这个绰号是说他在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方面堪比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
的确,秦琼的名号和孟尝君有关,但孟尝君和孟尝却是两个人,秦琼的名号只和孟尝君有关,和孟尝并没有关系。孟尝君是封号,他的真名叫作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是齐国的王族,他好客养士,乐善好施,深得当时士人们的拥戴,所以众多的士人投靠到他的门下,因此他门下有食客三千之多。
而名字叫孟尝的那位则是东汉桓帝时期著名的大臣,他因为政以德、清正廉洁而流芳百世,典故“还珠”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相传,桓帝时期,合浦县盛产珍珠,那儿产的珍珠个大体圆,质地纯朴,是珍珠中的精品,海内外誉称为“合浦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老百姓就靠采集珍珠来交换粮食养家糊口,当地老百姓很懂得科学发展观的道理,所以采集珍珠都按珍珠生长的规律进行合理采集,因此才不断有珍珠可以采集。
本以为这样安稳的日子可以世世代代过下去,但这只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封建社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统治者谁愿意老百姓过得比自己滋润,更何况权利掌控在自己手中,权利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好景不长,只要是到合浦县做官的官员,都对合浦县的珍珠大肆采伐,走得完全是背离自然规律的道路。
老百姓都知道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但贪官污吏可不管这些,他们要的是珍珠,在任上就疯狂搜刮,离任时就满载而归,然后再换个地方逍遥快活,谁管你老百姓的死活,谁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
终于,无节制地开采致使珍珠的产量日益减少,质量也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产珍珠的贝壳因为当地的乌烟瘴气而主动迁徙到其他地方。就这样,合浦县从产珍珠盛地到没有珍珠可采,老百姓也因此没有了收入来源,生活因此日益拮据,慢慢就有人饿死,再到后来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就在老百姓绝望无助的时候,新任的太守孟尝到任了,孟尝到任,看到到处都是民生凋敝的萧条景象,于是他深处基层群众了解情况。情况了解后孟尝痛心疾首,他在心里问候了贪官污吏的祖宗十八代,然后开始着手制定相关补救措施,严禁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大力鼓励和保护珍珠生产。
在孟尝的苦心经营下,合浦县惨不忍睹的现象渐渐有了改观,一年之后,原先迁徙到别处的珍珠贝听说合浦县有了一个好官,于是又纷纷迁回合浦县,于是,合浦县的珍珠又渐渐多了起来,产量连续上升,老百姓的生活又恢复小康水平,甚至比之前还要小康。
孟尝在任,始终用德政教化百姓,鼓励生产,使得合浦县重新恢复生机并欣欣向荣,就连迁徙到别处的珍珠贝都被他的德政感化而纷纷迁回,助力合浦县的经济发展。孟尝也因此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封建社会,好官可遇不可求,能遇到孟尝这样的好官简直是老百姓三生三世修来的福气。贪官污吏敲诈勒索老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理所当然要仇恨贪官污吏,只有百姓的生活稳定了,国家才会更加欣欣向荣,所以我们国家要大力出手整治贪污腐败,希望国家在反贪反腐这块做得更好,好不好百姓自会评论,孟尝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按理说孟尝的名头不应该比孟尝君的名头差,对于老百姓来说,我们更需要孟尝这样的人,而不是孟尝君那样的人。孟尝君再怎样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所供养的也不过三千门客而已,而孟尝为政以德,造福一方百姓,所能供养的人何止三千?
但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孟尝君却不知道孟尝呢?我想一方面大概是演义的功效,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人性使然,人们容易记住和感激那些在危难时刻出手相救的人,比如我们人生路上的贵人,而对对我们一直“润物细无声”的人则容易忽略,比如我们的父母。当然,在危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能忘记,但也不能忘了永远在你身后默默付出和支持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