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一对一心理疏导是什么(心理疏导概念的定义如何界定?其特点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8 09:08:45    
在新形势下,思政界对于心理疏导概念的定义虽在理论支撑上存在分歧,但对其预期效果的设定却是一致的。

综合其观点来看,目前思政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更倾向定义为,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医学界的相关理论和技巧。

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通过解释、阐明、共情、支持及彼此之间的理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疏通人们在心理、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

改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其思想与认识引向正确的轨道,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心理辅导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或者学校活动之中,也可以说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理论。

改革开放后期,心理辅导的概念才被我国高校心理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借鉴,并逐渐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发展中。

与心理辅导相比,心理疏导在关注点与方式上与其存在不同。在关注点上,心理辅导侧重于帮助当事人在处理心理问题的同时,协助其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应对方式。

使其能够符合正常人的行为标准,试图“提供当事人所需要的指导与服务,帮助当事人摆脱心理困扰和精神困扰,通过引导缩小其行为与正常行为的差值。”

与之相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重在“疏通”与“引导”,在于把受教育者不健康的心理、观念、思维进行疏通,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及价值观念。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性,符合正常行为标准不是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价值引导才是。在方式上,心理辅导是给主体针对客体某种心理活动以辅助和引导。

不同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维护一定阶级和社会利益的主流价值观和要求。

而心理疏导则与教育对象同一立场,关注对象的内在诉求与心理体验、情绪感受,重视且包容个性,是由内而外的,肯定个体价值。

以平等的地位辅助、帮扶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激发主观能动性,在自发自愿或是潜移默化中心理得到调适,进而促使心理问题得以解决,或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二、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技巧,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探求解决途径的来访者给予心理援助的过程。

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虽然都是通过沟通的形式来找寻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但二者有几处存在明显差别。

第一,在适用对象上,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通常来说是遇到发展性或者情境性问题的人,他们或精神正常,但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与心理都存在一定症结。

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工作或某个问题时无法以正常的心理应对以及产生相应的一般行为,通过心理咨询,来确定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所面对的对象则受众更广,限制性小,一般需要进行心理状态调适,需要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的,解决思想困惑等问题的人,都可以是心理疏导的对象。

第二,对价值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心理咨询的过程重点不在于价值引导,其价值干预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察觉到自身在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激发个体能动性,从而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心理疏导是具有明确价值观导向的,价值引导是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

第三,主体与场所上,能进行心理咨询的工作者需具备较为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需要经过系统的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而心理疏导则需要教育者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疏导技巧。

在场所上,进行心理咨询需要在规格符合国家要求以及人员专业、设施配备齐全的场所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则没有严格的场地要求。

三、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为来访者或患者提供帮助,使其行为或情绪发生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

颜世富认为:“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人员利用符号或者仪器设备使学习者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恢复心理平衡,治愈心理疾病,增进心身健康状况的过程。”

目前社会对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没有什么一致看法,但总的来说,心理治疗所关注的是在心理咨询范围之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个体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症以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治疗可以让个体的人格、行为,自我调整能力得到积极转变。但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二者的概念区分则很清晰。

第一,心理治疗隶属于心理学领域,心理疏导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心理疏导的目的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提高社会适应性。

而心理治疗则针对性更强,关注于个体的人格、行为以及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治疗以期达到正常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四、心理疏导的特点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其特性除开与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具有一致的地方。

例如目标一致性,建构性以及都具有发展性(或称动态性)等以外,心理疏导也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他方法所不同的特性。

这些特性也为心理疏导在实施过程中所需坚持的原则设下要求。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或同感、同情。

指借助于心理疏导客体的言行,设身处地的从客体内在的参照标准去认识、理解其内心真实世界,从而去理解对方的情绪、思维以及行为。

同时运用专业的方法或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教育对象内心深处的体验、感受及观点传达给对方,进而引导对方作进一步的思考。

其概念源取于心理学中的共情与移情。“共情与移情是心理咨询中一种治疗态度与治疗方法的借鉴,是指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从而使人能够觉知、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和能力。”

心理疏导中的共情,意在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心理疏导客体认为自己是处在“被理解,被包容,可以身心放松”的情境内。

进而可以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疏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助手之一就是情感氛围的育人作用。

想要对心理疏导客体的自身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认知,要保持价值观上的中立态度,不过分主观代入,也不可以偏概全的否定或“断章取义”。

共情的目的在于使心理疏导的客体觉得自己身处的环境是“舒适的”、“被理解的”、“被接纳的”,从而与教育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进行下一步的深入谈心,以此更加深入的了解客体,把握其心理状态与内心世界。教育者要引导,鼓励心理疏导客体自我表达,自我剖析,从而形成相对清晰的自我认知。

基于这一点特性,想要达到良好的共情状态,受教育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首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位置互换。

教育者要学会打破主体自身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的去以心理疏导客体的参照标准来感知对方的情绪、心理与行为,尽可能排除自己过多的主观因素的干扰。

其次,充分的聆听才能收获最全的信息。教育者要认真倾听心理疏导客体的语言,观察肢体讯息,在脑海中整理心理疏导客体整体所传达出来的情绪与信息。

同时利用沟通技巧或相关专业技巧,对其进行求证。之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回应,即心理疏导主体对客体的现实处境及内心感受做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回应。

最后,留意心理疏导客体所给与的回馈信息,教育者在充分传达自己的共情信息外,还要及时观察客体的反应。

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也可以通过询问技巧等来检验并及时修正。

心理疏导注重主体与客体的对等沟通,因此交互性也是使心理疏导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他方法的重要特性之一。

在有效的心理疏导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沟通,互相配合,是双向的,绝不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单一导向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理论灌输。

心理疏导也通常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对一进行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心谈心,达到心理相融,为心理疏导创造条件。”

在这过程当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彼此双方通过对方的情绪与言行来进一步了解对方。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同时,教育者在心理疏导中根据教育对象的信息、反应及反馈,对疏导的内容,策略与技巧等适当的加以调整。

可以说,心理疏导的这个特性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屏蔽掉了过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呆板、僵化与理论填鸭的弊端。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就可以被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敢于讲话,敢于表达,这样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就能更快速被找到其根源。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屏蔽旧的思政教育中的刻板问题,要更具亲和力与主动性。

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其特殊性,就更需要主动出击,保持主动性,教育者需真切的留意到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采取主动态度,积极适实的进行疏导。

在心理疏导中,教育者要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充分了解教育者的心理情况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准其问题与产生根源。

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疏导技巧,主动进行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常态性和反复性的。

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同学心里有难处,情绪有问题不敢说,不想说,无处说的问题,时间长了极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

因此在遇到这类现象时,心理疏导的主动性就更应发挥出来。

在心理疏导中,教育者在讲述自己的心理、情绪及感知时,不可避免的会谈及到令自己不悦,愤怒,痛苦甚至产生极大刺激或精神打压的事。

其中也无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知晓隐私并守口如瓶、予以保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双方彼此信任,受教育者才能积极配合,教育者才能有效开展后续的心理疏导工作,受教育者只有感觉自身处于心理安全区内。

才会坦诚的吐露心声,心理疏导的主客体才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因此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教育者要时刻铭记自身的职业操守,不可忽视其保密性。

只有在舒适、保密、民主的气氛下,受教育者才会更坦率,这对于教育者对其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非常重要。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坚守其固有原则,不仅可以指导教育者合理地,科学地应用心理疏导方法,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显现。

高校大学生由于其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很容易面对一些存在集体共性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例如人际关系焦虑、学业压力、情感问题、职业规划问题、情绪管控问题等,但同时,个体由于成长环境与身心发展条件不同。

其个性心理的存在差异,不同层面、条件的人也会存在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并尊重学生在心理层面、思想层面的差异性、层次性。

以个体生理、心理、诉求、认知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抓住不同层次、不同情况下学生的特点,按照大学生个性特征、思想实际与发展要求。选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实际问题。

因此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共性问题,也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照顾到不同个体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