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茶圣是谁?你知道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4 09:38:07    

古往今来,喝茶就是一个待客之道,不管拜访还是社交,先喝上一杯茶再说,这个茶现在可以是泡茶叶的茶,也可以是单纯的白开水,但是茶圣陆羽出现之前,中国人的喝茶其实就是一锅大乱炖,什么玩意都可以放进去,茶叶混合着食盐、橘子皮、姜片、大枣之类的,煮出来的茶粥恐怕现在没人喜欢。

陆羽烹茶

从茶粥到魏晋风雅

大乱炖的茶粥从西汉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的喝茶就像熬汤一样,将采摘好的细小的茶叶扔进锅里,煮熟煮烂后熬成稠稠的直接放在碗里喝,当时还没有炒茶的技术,茶叶的味道非常苦涩,为此,他们又将葱片、姜片、橘子皮加进去,味道还是苦,那再来点大枣和薄荷,味道淡了?再来点食盐......反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里面添加,味道也是千奇百怪,但西汉到三国魏晋时期,大家都是这么喝的。

一碗茶粥

但魏晋是一个喜欢风雅的时代,士大夫们表示这种茶粥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西晋一位叫杜育的人为了喝茶写了一篇《荈赋》,所谓“荈(chuan)”其实就是晚了点采摘的秋天的茶叶,而他对于喝茶也是非常讲究。

初秋的时候和好友去山里采茶,采摘后用岷江上游的清水煮之,茶碗得是越窑的陶瓷,煮好的标准就是茶沫下沉但是泡沫上浮,最好有白色的仿佛亮如积雪的泡沫,然后用剖开的葫芦轻轻舀起分给好友,可以说杜育煮茶是非常具有情调了。

喝茶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但杜育的煮茶法并没有流传下来,或许太复杂,或许没必要,连他死后都未能被文人提起,直到陆羽将他写进《茶经》,这才让后人知道魏晋时期的风雅。在陆羽《茶经》之前,大家还是熬茶粥喝。

《茶经》的横空出世

陆羽是中唐时期的人,对于其生平记载都是来自于自传,之所以写自传,大概是不想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吧,到了29岁这年,陆羽跑到了湖州苕溪隐居,和一帮隐士和尚们谈天说地,交流喝茶的经验,其中就有知名的诗僧皎然,他也写了一篇喝茶的书《茶诀》,可惜失传了。

但陆羽的《茶经》却保留了下来,双方既然是好友,想必皎然的喝茶理念和陆羽也是一样的,在《茶经》中,陆羽将之前所有的喝茶和配方直接大批特批,在茶叶中加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明明只需要加盐就可以了(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

茶经的横空出世

除此之外,陆羽在《茶经》里提出了采茶制茶、茶具的选择和烹煮、喝的方法等等,可以说是一本喝茶指南。

煮茶的水选择流的不急不慢的活水,三次后的沸水是老的不能喝;煮茶的锅应该选择生铁锅,银质的大家用不起,石头的和陶瓷的不耐用;一锅水最好只能做三碗茶,顶多顶多就是五碗,做多了就损失茶叶的味道;人多了怎么办?用下茶后第一次沸腾的水补充,这叫隽永。就这样,陆羽的《茶经》被江南各大茶商奉为经典,而陆羽被人也被誉为茶圣。

与此同时,在《茶经》中,陆羽将茶又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但不管喝什么茶,茶叶在之前必须烤干磨成米粒一样的碎茶之后在煮,且煮茶的水先放盐,加上之前提出的三沸法,这就是后来流行的煎茶法。

碎茶

陆羽提出的煎茶法,煮出来的茶叶口味没有茶粥那样复杂且口味重,讲究的是茶叶本身的味道和茶面的泡沫,入口虽然苦但回味甘甜,这就是品茶,不过后来味道确实有点苦,喝茶的人开始追求现在都喜欢的甘香的茶水,这就是流行于宋朝的点茶法。

风光一时的龙凤团茶

宋朝的皇帝都喜欢喝茶,自上而下成为流行于北宋民间,所谓点茶法,其实就先倒水将茶沫搅拌成均匀的茶膏,然后用沸水边浇边搅拌,直到茶沫和水完全合一再也看不出分离,同时茶水表面需要泛起一层细密的泡沫,一碗茶就做好了,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的抹茶。

点茶

在宋朝,一碗极品的好茶讲究的是颜色乳白,越没茶叶的青绿颜色越好,其次味道得甘香,越没茶叶的清苦越好,最后就是水和茶叶交融在一起,越没茶水的清净的颜色最好,因此宋朝时期文人斗茶成为士大夫圈子之间的乐趣。

士大夫们为了达到标准的茶色,会将茶叶反复榨干,直到青绿色的茶叶变成白色,之后将白色的茶叶细细的磨成有点粘手的茶粉,加入龙脑、麝香之类的香料,最后为了更白,还得加点米粉,这样研制出来的茶沫会压制成茶饼或者茶团,需要喝的时候直接捣成块状,然后用石墨、茶碾重新碾碎,过滤后等着浇沸水。

宋朝的斗茶文化

当然宋朝最为昂贵的就是皇室贡品——龙凤团茶,龙凤团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非常繁琐,其采摘的来源就是福建建安凤凰山的北苑茶,采摘的时候只选择嫩的茶芯,经过反复榨干变成白色,表面还绘有龙凤的图案,寓意这是皇家贡品,在宋仁宗时期,一个龙团茶价值四两黄金,当然你也买不到,这是皇家贡品。

龙凤团茶

宋朝灭亡后,蒙古贵族们对于龙凤团茶不是很喜欢,他们觉得这种淡淡的白色的玩意没啥好喝的,但作为传统,他们还是将龙凤团茶列为贡茶,勉勉强强的喝,但元朝一度终止科举制,文人没官做,喝茶也没啥钱,开始改喝散茶了。

明朝上下喝散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龙凤团茶费时又费力,毕竟喝上龙凤团茶的人在当时都是非富即贵的人,老朱家境贫寒,自然喝不到,且怕宋朝奢靡的风气影响子孙后代,于是废除龙凤团茶的上贡,改为进贡散茶,在宫里带头喝散茶,后面做的团茶基本都是用于出口。

此时的散茶喝法已经和现在一样了,且在明朝时期发明了炒青茶的技艺,去除了茶叶本身的苦涩,喝茶的办法也变成简单,只需要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就好了,现在闽、粤地区的工夫茶其实就是这种喝法。

而老朱的儿子宁王朱权更进一步,写下了一本《茶谱》,提出了茶道美学,在朱权眼里,茶饼是要制的,但是不需要磨成粉,点茶和煎茶的步骤不需要太多,至于陆羽提出喝茶要有24件茶具,在朱权眼里只留下必备的即可。

而宋代流行的金银茶具在朱权眼里可以替换成瓷器和竹子,最重要的是茶叶不仅要好喝,还得喝出文人清高,泉水边、松竹下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说是茶道美学的代言人。

宁王主权

传到日本成为茶道

作为中原流行的喝茶生活,隔壁的邻居怎么能不学习呢?宋元的时候,制茶和茶具技术传播到了日本,其中点茶法成为日本最爱喝的一种喝茶法,在不断的发展中,一个叫千利休的人给点茶法加了一些器具和礼仪,同时还写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喝茶美学和喝茶的道理,奠定日本茶道的基础,而千利休也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当然源头还是源于我们这里。

日本茶道学的就是宋朝点茶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