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三伏天由于气温高,人们会出现胃口下降、身体乏力等现象,人们都期盼着秋高气爽的天气赶紧到来。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初伏时间为7月16日~7月25日,中伏时间为7月26日~8月14日;末伏的时间为8月15日~8月24日
出伏后昼夜温差会越来越大,气温会越来越凉爽,农作物成熟得特别快,而农民靠天吃饭,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在上千年的农耕生产中,我们老祖宗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实用的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农村老人说,出伏这天的天气状态能预示接下来的天气走向,我们看看农谚咋说。
一、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雨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如果出伏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持续性阴雨天气,“四十五天雨”并不表示连续下45天的雨,是形容降雨频繁、且降雨持续的时间长。
出伏后往往处于“处暑”节气,昼夜温差越来越大,非常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农作物成熟得特别快。如果出现持续性的阴雨天气,势必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导致粮食的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因此出伏后雨水多可不是好事,因此民间有“出伏下雨万人愁”的说法。
农谚还说“出伏雷唱歌,连绵细雨滴到秋”,说的就是如果出伏这天打雷下雨,那么接下来的整个秋天雨水都会比较多。出伏后雷暴天气一般比较弱,如果还会出现打雷的天气,说明强对流天气比较活跃,会带来持续性的降水。
农村还有句农谚叫“出伏落雨满池塘,秋后历来一半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下雨,并且降雨量大,池塘里的水都下满了,那么粮食的收成就不好,这也进一步说明出伏这天下雨预示着接下来雨水多,不利于农作物成熟。
二、出伏晴天,还有八月干
这里的“八月”是指农历八月,因此“出伏晴天,还有八月干”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天气晴朗,那么接下来的农历八月会以晴天为主,会出现炎热少雨的现象,这也说明晴天很热,“秋老虎”的势头很猛。
农历八月正是庄稼收获的季节,此时农作物进入生长后期,需水量少,天气晴朗炎热非常有利于籽粒灌浆乳熟,不仅有利于粮食丰收,而且还有利于粮食收获与晾晒,因此“出伏”这天天晴是好事。
通过以上农谚我们不难发现“出伏宜晴不宜雨”,出伏是晴天有利于粮食丰收,出伏是雨天可能会导致粮食减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且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于当前比较干旱的地区来说,出伏降雨肯定是好事,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农谚只是给出天气的一个大概走势,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三、出伏无雨,十月半无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不下雨,那么到了农历的十月半都没有霜。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十月半”,农历的十月半往往在11月中旬,这一时间节点在立冬与小雪节气之间。
正常情况下“霜降”节气就应该下霜,农历十月半才下霜很明显“霜降天气”延迟了20多天(霜降节气在10月23日),这也说明整个秋天很热,“秋老虎”的势头很猛,整个初冬很暖和。
秋老虎只指秋后35℃以上的高温天气,每年秋老虎天气都会发生,发生时间往往在立秋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在15天至60天,根据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出伏这天是晴天,那么秋老虎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秋老虎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北抬,导致气温再次回升,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会出现晴朗少云的天气,日照会很强烈。
一般来说,到了“秋分”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降到22℃以下,我们才能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天气。老话还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出伏后暑气虽然没有完全消退,但是如果经常下雨,那么就说明北方的冷空气在不断入侵,一次次降雨意味着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当冷空气占据了暖空气盘踞的地地盘,气温就会变得很寒冷,人们就要穿上棉衣来御寒了。
总结,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农谚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所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本质是让我们多留意天气的变化,以便合理安排农耕生产,这样才能确保粮食稳产、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