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战国初期名将吴起关于战争和军队等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是在中国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兵学大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观点。
吴起(?~公元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初为鲁将,后奔魏为将,守西河,与诸侯数十战,辟土四面,拓地千里。武侯时,被谮,奔楚。楚悼王任为令尹,主持变法,富国强兵,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悼王死,为旧贵族所杀。吴起曾师事曾参,习道义之说,故其论兵颇具儒家特色。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于《吴子》一书。主要有:
一、 战争观
吴起认为战争起因有五: “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他将战争区分为五种:“禁暴救乱”的为“义兵”,“恃众以伐”的为“强兵”,“因怒兴师”的为“刚兵”,“弃礼贪利”的为“暴兵”,“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为“逆兵”。他将战争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类,认为禁暴救乱的正义战争“举顺天人”,得到人民拥护,“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同前);而行不合道,举不合义的非正义战争,即使能暂时获得某些政治、经济利益,也终将招致失败。他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凭借武力虽然可以暂时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要保住胜利则很难,“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同前)。
二、 国防思想
他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同前),即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加强战备。他以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均招致灭亡的敎训,从战略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政治与军事必须并重,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并进一步指出政治的好坏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强调国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政不善”,则险不足恃(《战国策.魏策一》)。认为修文德的首要任务是“敎百姓而亲万民”(《吴子.图国》),要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道德,礼法等去敎育人民,即所谓“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以达到万民亲附、“先和而造大事”的目的。他认为,“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城;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同前)。在外治武备方面,强调加强战备,提出“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吴子.料敌》),认为有戒即可远祸。他还提出“要在强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口号。主张“厉甲兵以时争天下”(《说苑.指武》),都反映了积极备战的思想。
三、 治军思想
吴起强调“以治为胜”,认为兵不在多,贵在于治。治的标准是:“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吴子.治兵》)为建设这样一支组织纪律良好、上下团结、极有战斗力的军队,他强调1.“敎戒为先”(同前)。要进行政治敎育,即“敎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焉”(《吴子.图国》),认为士卒有荣辱羞耻之心,则大足以战,小足以守。要进行军事训练,认为“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吴子.治兵》),因此要善于使用兵器,利用地形,明了战法,熟悉各种战阵,要待其“每变皆悉,乃授其兵”。主张采取群众性的练兵方法:“一人学战,:敎成十人。十人学战,敎成百人……万人学战,敎成三军”(同前)。注意因人施敎,量材使用,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同前)。2.信赏明罚。做到“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同前)。认为一支没有严格纪律的军队,若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也无益于用。还强调激励士气,要求将帅与士卒同甘共苦,以恩结其心,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吴子.励士》)。3.简募良材,组织骨干队伍。强调选拔有胆勇气力,乐于进战效力,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以及愿意立功雪耻之人,单独编组,作为军中之“练锐”(《吴子.图国》)。他在魏国创建的“武卒”,就是一支经过严格选拔与训练、极有战斗力的军队。4.任贤使能,强调选拔能“总文武”、“兼刚柔”,懂得为将之道,能够“率下安众,怖敌决疑”(《吴子.论将》)的人为将,反对以匹夫之勇作为选拔将领的标准。认为将领的责任在于“专主旗鼓”,“临难决疑、挥兵指刃”,而“一剑之任,非将事也”(《尉缭子.武议》)。
四、 作战指导思想
强调避实击虚,因情击敌,认为“谋者,所以违害就利”(《吴子.图国》)。为此,必须首先查明敌人虚实。他精辟地阐述了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情等状况,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强调一切作战行动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当敌军处于疾风大寒,刊木济水,盛夏炎热,行驱饥渴,或师既久留,粮食已尽,百姓怨怒,或兵力不多,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救兵不至等困境时,要“击之勿疑”。当出现敌军远来新至,食无锅灶,未得地利,涉水半渡等稍纵即逝的情况时,要“急击勿疑”。而当敌国地广民富、上下团结、赏信刑察、任贤使能、兵多器精,又有大国之援,己不如敌时,则应“避之勿疑”,反对不顾主客观情况的蛮干。他针对击强、击众、谷战、水战、遭遇战等不同情况提出了各种不同打法。为了应付急剧变化的情况,强调将领必须实施迅速的果断的指挥,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吴子.治兵》)。他强调新出现的骑兵兵种与车兵,步兵在各种条件下的配合使用,如击强时要“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谷战时,要“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于四旁”(《吴子.应变》);水战时“无用车骑,且留其旁”。这些也都反映了根据敌情,地形灵活用兵的原则。
吴起在继承前人特别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经验,深化并发展了兵权谋家的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