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掩隐案件中,当同案犯未到案而某位涉案人员被取保候审时,这一决定通常基于以下法律考量与实际情况:
没有受约性:
即该涉案人员没有潜逃或逃避法律制裁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可能会认为取保候审不会影响案件的顺利进行,因此决定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案件的具体情况:
每个案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复杂性,同案犯之间的案情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取保候审可能是基于对每个犯罪嫌疑人具体情况的评估,例如,某些人可能被认为没有社会危险性,或者患有严重疾病、正在怀孕或哺乳婴儿等。
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以被取保候审: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分案处理:
有时候,由于案件涉及多个犯罪嫌疑人或案情复杂,司法机关可能会将案件拆分分成多个小案件进行分别处理。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些同案犯已经被判刑,其他涉案人员仍然处于取保候审状态,因为案件的处理流程和进度不同。
辩护空间和证据收集:
取保候审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了更大的处理空间和时间,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收集证据、准备辩护材料,甚至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来争取更好的结果。分开处理也有助于司法机关更加细致、深入地审查每个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从而作出更加公正、合理的判决。
综上所述,同案犯被取保候审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是基于具体案情、法律条件和案件处理过程中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每个涉案人员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司法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评估是否适用取保候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