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古中国和中国的区别(“中国”为何会称为中国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1 10:37:23    

古代的“中国”与今之中国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拥有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而周公又领导他们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而当时周朝外围的四夷,依然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周人感到一种优越感,开始把自己与四夷区分开。


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了一口“何尊”,“尊”的一种酒器,用青铜铸造,铸有铭文12行122字,有三字残毁。铭文记载成王五年在成周(河南洛阳)建都一事,是成王对宗族小子何的训诰。

其中,提及武王克商后,曾告于上天:“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大意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

“或”,即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便是“国”了。因此,在《说文解字》中,“国”字,“从口,从或”,其意与“邦”字无异。

其实,在甲骨文中,“国”即“或”字,左边“国”,右边“戈”,以戈卫国,“或”与“国”是不分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的居住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其是相较于周边的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而言。

“中国”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此时的“中国”,是指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而非一个国家,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

西周时期的“中国”,从地理范围方面讲,泛指西周及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

原来西周初年,行分封,授民授疆土。当然,其前提是要有一个中央国的存在,而王权所在地,便为中央国。《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曰:“中国,京师也。”

周公之时,中国之地最狭,被蛮戎夷狄包围。那时,吴、越、闽、楚为蛮,秦为戎,齐、鲁尽管是封建之地,但周边都是夷,用夷礼。至东周,吴、越、楚、秦、燕等蛮戎之国,都中国化,加上西周封建的鲁、齐、晋、宋、蔡、陈、卫诸国,一个封建制的“中国”化的天下观,就形成规模了。

秦汉时,“中国”地理进一步扩大,一般包含如今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地域。汉代后,人们一般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也正因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经常以“中国”自翊。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尽管已逃到南方,但依旧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


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都想争当中央王朝。

另外,在古典文献中,“中国”有时还被用作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