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但爱鲈鱼美的全诗是什么(家乡的浔江鱼)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0 08:52:04    

【留住乡愁】

作者:梁远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文化馆馆长)

我的家乡有一宝,名曰浔江鱼。

在华南珠江水系中,黔江、郁江和浔江于家乡广西桂平交汇。可谓“得江独厚”,这里水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鱼虾类。其中,家乡人耳熟能详的浔江鱼,便与合浦珍珠、容县沙田柚并称“广西三宝”,远近闻名。

江上“渔舟唱晚”杨一帆摄/光明图片

在浔江众多鱼类中,久负盛名的,要数鲥鱼。据老人说,鲥鱼原产太平洋,每年春夏之交便成群结队,经南中国海游入内陆河道,再沿珠江、西江一路逆流而上,穿越广东肇庆、广西梧州后,在广西平南、桂平一带的浔江停留产卵,繁衍后代。

家乡父老多称鲥鱼为“三来鱼”。这么特别的名字,由来颇为有趣,就是取其每年农历三月必来之意。

三月河滩,鱼儿乱翻。鱼汛期间,北回归线穿过的家乡桂平,天气多变,忽冷、忽暖,忽雨、忽晴。记得年少时,每逢春夏交接季节,降雨就多,江河涨水。在百里浔江宽阔的河面上,百舸争流,渔网竞相抛撒,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渔民争相捕捞三来鱼,像是过“狂欢节”,场面蔚为壮观。我年纪虽小,但也兴致勃勃,跟着父亲、叔叔和哥哥扛罾抬网、挑筌提篓,到江河边或小溪、小沟旁捕鱼捞虾,每每收获颇丰。

三来鱼,形扁而长,背黑绿,腹部色白似银,有角鳞,多脂肪。无论怎样蒸煮,这鱼味道都很鲜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生产队分的粮油不多,肉品也匮乏。三四月间,青黄不接,早稻刚插完不久,正是缺粮困难的时候。好在临近江河,家家户户时不时去捕得一些三来鱼、小河虾之类来吃,多少能填补一下口粮的不足。

银鱼是浔江鱼中的佼佼者。这种鱼身圆而纤细,有点像小泥鳅,但洁白无鳞,双目似小墨点,形如面条,家乡人亦叫为“面条鱼”。小时候,我和村里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常趁星期天放假,各自挑着一担竹篾编织的鱼筌去捕鱼。一般情况下,银鱼喜欢晚上沿小溪、小沟逆流而上觅食,吃饱后白天顺着水流游回江河。摸熟了它的生活习性,我们就在小溪、小沟里安装下鱼筌,用于拦截顺流而下的银鱼,然后悠然自得地躺在树荫底下纳凉守候。只要半天工夫,鱼筌里就会有不少银鱼,大家便心满意足地挑着鱼筌回家了。村里老人常训诫晚辈的:“但凡捕鱼,见好就收;适可而止,留些作后;保护生态,来年常有。”虽是至简至朴的顺口溜,但却十分管用、受用,无人逾越。

还有一种有名的浔江鱼,就是鳡鱼。鳡鱼可谓浔江水族中的一霸。这种鱼,体形长、圆,大的每条可达十来斤,力强口大,性情凶猛、鲁莽,以其他鱼类为食。古书曾有“池中有此,不能畜鱼”的记载。尽管如此,家乡人还是根据它的脾性总结出抓捕技巧:在小河、小溪通往浔江入口不远处,设置木桩、竹栅等物件作为障篱,一些大条、性急、鲁莽的鳡鱼发现挡道的障碍就会变得怒不可遏,后退三四多米后拼死往前冲撞,结果往往碰得头破血流,昏倒于水中,被渔民徒手收拾,成为餐桌上一道美味。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虽并非描写浔江捕鱼人,但想到从前家乡渔者那艰辛的劳作场景,仍然不觉肃然起敬,并愈发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

如今,浔江鱼这份大自然给予家乡的厚重馈赠,不仅成为可令更多人一饱口福的美味佳肴,更是从家乡走出的万千游子挥之不去的记忆,一缕割舍不下的悠悠乡愁。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