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15年来,湘南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立足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创造性构建“多科融通,项目驱动,田野培养”的社科类“三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田野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模式以“‘三化’为经、‘三阶’为纬”作为核心框架,通过“项目化、团队化、立体化”的培养路径和“专业认知—能力拓展—服务社会”三阶教学目标体系,着力培养“三型”社科类高素质专业人才,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高校培养社会科学类人才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新范式。
作为学校社会科学类专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思想精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校地企紧密协同,注重人才培养链、创新创业链、服务社会链有机贯通,开展“多科性、项目化、田野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实践者”。
推进多科融通,建立“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科创共推”的新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经过15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跨学科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前瞻性设置四大交叉课程模块:与法学专业合作的“司法社会工作”模块开设“司法矫正”等课程;与医院协同的“健康社会工作”模块包含“照护社会工作”等内容;与教育学共建的“教育社会工作”模块涵盖“学校社会工作”等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双师课堂”教学模式,邀请法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授课。例如“司法矫正”课程,由社会工作教师与检察院民警组成教学团队;在“照护社会工作”课堂上,由一线医务工作者与社工教师协同教学,既保证了专业深度,又拓展了学科广度。
实施项目驱动,构建“知识拓展类—能力提升类—创新创业类”的“三阶”驱动体系。社会工作专业采取阶梯式项目、团队式教学、项目组实施等新方式,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以及学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设置社区调研、跨学科学习小组等基础类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三型”社会工作所需的多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大二至大三学年,通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等实践创新类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求真”精神,鼓励学生依托田野调查,培养团队合作与学术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大四学年,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向设置就业创业类项目,带领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开展社会实践和创业尝试,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田野教学,打造“多科融合、多维课堂、多元导师”的实践育人新生态。社会工作专业引导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团队,集合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田野大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在田野中选题,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医养结合等主题,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寨等场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将学校“小课堂”与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通过学科间的资源联动和价值共振,让学生在田野中探索,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以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工作实践。
15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师生团队深入湘南地区50余个村寨,开展为期数月的驻村调研;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将实践场域拓展至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师生长期扎根基层,形成了“调研—服务—研究—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十余年间,师生足迹遍布南岭走廊湘粤桂10个市州、20个县、200余个多民族村寨,累计完成田野调查报告1300余份。这些实践不仅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学生参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具体工作,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家国情怀,真正做到了“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经过15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在“‘三化’为经、‘三阶’为纬”理念的指引下,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以来入选省级一流课程2门,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基地2个、省级研究平台1个,获批省级教学名师团队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出版教材、著作20余部。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获得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银奖2个,省级学科竞赛100余项。近5年来,湘南学院培训社工2万人次,为民服务5.18万人日,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50项、服务75项。
“三化”为经,“三阶”为纬的社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地方高校培养复合型社科人才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展望未来,社会工作专业将继续深化模式创新,拓展“社会工作+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社科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芯木 童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