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走进状元故里——青岩,探寻六百年的光阴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1:16:00    

这里究竟有何魅力,让媒体把它列入 “人生必去的10座小镇” 之一?贵州 “打卡王” 徐霞客,是如何把这里带上 “热搜” 的?横空出世的 “小镇作题家”,为何连慈禧太后都想招为驸马?今天,我们一起寻访状元故里——青岩,聆听《青岩》民谣。

“入青崖城之北门,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阛阓焉”,这是徐霞客当年路过这里时,留下的 “小作文”。当年,他就是从这个门进入青岩的。600年前,青岩是贵阳的南大门,600年后,曾经的军事防御堡垒,已经成了热闹的繁华市镇。

青岩堡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天启年间,由于青岩堡年久失修,土司班麟贵自发另建青岩城。青岩古镇,保留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30多处文化遗产,昔日的战时堡垒,早已成为集贸中心和旅游胜地。

这里的美食既丰富又接地气,来到这里,必须得尝一只最能代表青岩美食的 “状元猪蹄”。有人说,赵以炯状元赶考之前吃过这道卤猪蹄,所以它又叫作 “状元蹄”。

“我是个80后,祖上是随‘调北征南’来到青岩,到我这辈已经是第18代了。老青岩有个说法:‘赵家的顶子,黄家的银子,吴家的谷子,周家的刀把子’。我们周家历来以做餐饮闻名。民以食为天,希望我们的特色菜,能做到贵阳小吃街的天花板。”青岩金必轩美食店经营者周佳佳说,“平时我们这个猪蹄的话,就是1000来斤左右,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一吨。”


“这里是我们青岩历史古镇的状元府,以前我们喊这下院街。明清两代,贵州总共出了三个状元,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云贵两省的首位文状元赵以炯。他支持维新变法,参与了‘公车上书’的部分策划,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青岩菊林书院创始人饶昌东说。

青岩书院是明清以来,青岩最早的公共教育机构,“西南文魁” 赵以炯曾在此求学。清光绪年间,青岩书院考取的秀才、举人就有50多人。青岩先后出现了十多家大小书院,开启了贵州文教事业的历史新篇。

“2003年,我把母亲留下的老宅重新修起来,办了一个书院,继承青岩书院的精神。年轻的时候,我挑着放映机走村串寨,想让我们青岩人多多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我还爱好诗书画,就是受青岩文化底蕴的影响。又用放映机的光束,穿过青岩的悠悠岁月,这是追光者的事业”,饶昌东说。


“电影《寻枪》就在这拍的。这个电影是2001年拍的,都20多年了。好多青岩人是第一次看见拍电影,但是大家看电影就很早了。我从1958年就放电影给大家看了。当年放的有《上甘岭》《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这些电影老百姓好喜欢哦!”,饶昌东介绍道。


2004 年,从贵州大学电影部退休后,饶昌东回到青岩,应大家的邀请,和几位退休同伴成立了 “德昌明老年电影队”,义务为青岩周边的村民们放电影。十几年中,他们放映电影1000多场。

音乐人雍朝玉说:“我出生在贵州织金县,我的祖先是明朝从江西吉安府来到大西南的。我在贵州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青岩玩,就很喜欢青岩。2017年,我在青岩工作的时候,创作了一首歌《青岩》。”

“我在这工作的时候,乡亲们对我的帮助特别多,他们热情、善良、淳朴,很多事情上都特别乐于助人,所以我对这里的人感情最深”,雍朝玉深情地说。

徐霞客走过的石板路依然坚实,青岩书院的砚台还在散发墨香,老放映机的灯泡仍旧光影闪烁,周家的大卤锅架在灶台上热气腾腾。这就是青岩,它见证了贵州从贫瘠之地到繁荣兴盛的沧桑巨变,从屯堡堡垒到魅力古镇,从儒雅的诗书殿堂到怡人的康养桃源。钟灵毓秀,时光隽永。

记者: 范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