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纵览快评|“智驾”出事故将承担法律责任,车企、司机都该警醒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8:01:00    

纵览新闻评论员 李一木

日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表《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使用须谨慎》一文。文章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文章还对“误导宣传”“驾驶分心”“产品伪劣”触碰的法律红线进行了分析,再次明晰关于车企误导宣传的相关法律责任、关于驾驶人滥用辅助驾驶的相关法律责任、关于生产销售“智驾神器”的相关法律责任。

此前,公众对因“自动驾驶”而引发的关注与话题成为热点。纵览新闻发表评论《开着车睡觉还超速,该给狂飙的“智驾”降温了》,发出给狂飙的“智驾”热浪降降温的呼吁。

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当前国内量产车型所搭载自动驾驶系统尚处于2级辅助驾驶阶段,尚未有3级自动驾驶汽车获得准入许可……重申这样的事实,厘清与“智驾”相关的法律责任,是再次敲响“生命警钟”,提醒人们需要在面对这样的产品和技术时,再多一些冷静,少一些狂热;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少一些对商业价值的“过度开发”。总之一句话:人命关天,谁也不能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上稍有纵容。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官方发布的内容中,提到车企与驾驶人各自需要面对的“法律红线”,更是及时且有力的。一方面,这是对各大车企纷纷加大“智驾”宣传内容,各种“酷炫”、充满科技感的“新词”抛给公众,给出的“冷静剂”。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已经在不少平台出现的驾驶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表演”,给出的“清醒剂”。这二者相加,才能最大限度地从生产源头和消费终端两方面,宣传普及真实的“智能驾驶”知识,及时刹住一些人“智能驾驶”变“魔幻表演”的危险苗头。

“若设备设计或宣传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如 ‘解放双手’‘免接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必须持续履行观察路况、预判风险和及时接管的义务。若驾驶人在辅助驾驶功能激活期间未尽上述义务,存在‘脱手脱眼’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认定其存在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依法处以罚款并记分。一旦因此类行为引发交通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主要责任,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条款看上去“硬邦邦”,却值得我们每个人都仔细研读。毕竟无论你是手握方向盘也好,你行走在路上也好,那一辆辆飞驰的汽车,直接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安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