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开玩笑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这样才能看到机器人的真实水平
机器人运动会
是在不断挑战
机器人机械结构
材料应用
人工智能等
多种性能的极限

前不久,一场在北京市举办的特殊比赛,吸引了众多网友目光。有网友惊叹:“电影里都没演过的场景,竟然被我看到了。”
比赛期间,众多网友带着好奇参与了“机器人马拉松”的热门话题讨论。“机器人怎么跑马拉松?”“机器人和人一起跑是什么神奇画面?”
不少网友关注到,本次参赛的机器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根据赛制要求,参赛机器人应具备人形外观,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机器人以赛队的形式参赛,每支队伍配有工程师、操作手等保障人员,比赛期间也允许换电和换机器人。
在比赛中,有机器人摔倒,也有机器人需要充电休息一会儿,但都没减弱网友对它们的喜爱。比赛中,还有不少观赛市民喊着“加油”给机器人选手鼓劲。
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场上,一幕奇异画面引发全民热议:人类选手与双足机器人并肩起跑,但每个机器人身后总跟着一位满头大汗的工程师——他们时而举着遥控器,时而搬运电池箱,甚至在机器人“头掉了”时手忙脚乱地重新安装。这场“人机共跑”的盛宴背后,人类陪跑员的存在究竟是技术无奈,还是另有深意?

一、陪跑员的三重身份:从“应急医生”到“能量补给站”
1. 硬件“急诊科医生”
现场急救案例:
清华大学战队机器人“天工Ultra”在18公里处因关节过热停摆,陪跑工程师用液氮喷罐紧急降温,同时更换散热模块,仅用3分钟就让机器人重新起跑。
技术痛点:
当前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在持续高负荷运转下,温度会飙升至120℃以上,远超人类运动员体温(约37℃)。若没有陪跑员实时监测,可能引发电路短路甚至起火。
2. 算法“战术参谋”
动态决策支持:
松延动力战队在冲刺阶段,陪跑员通过平板电脑实时调整机器人步态参数:当遇到碎石路段时,将步频从每秒1.2步降至0.8步,步幅从40厘米扩展至60厘米,使能耗降低23%。
数据反哺机制:
机器人佩戴的12个传感器每秒采集2000组数据,陪跑员通过观察机器人姿态与算法预测的差异,为后续模型训练提供“人类视角”的修正建议。

3. 能量“移动充电宝”
续航生死战:
本次比赛要求机器人背负电池重量不得超过体重的15%(约5公斤),导致续航普遍不足15公里。陪跑员需在10公里、16公里处进行“闪电换电”,整个过程需在90秒内完成,否则机器人将被判罚时。
能源黑科技:
部分战队采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混动方案,陪跑员需在换电时同步调节电容电压,避免机器人因电力波动而摔倒。
二、陪跑员的“尴尬”背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真实困境
1. 硬件极限:比人类脆弱100倍的“钢铁之躯”
关节脆弱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膝关节扭矩密度仅为人类骨骼肌的1/5,在应对马拉松赛道的14个急转弯时,膝盖部位承受的侧向力高达1200N,远超实验室测试阈值。
材料瓶颈:
机器人“运动鞋”需同时满足防滑(摩擦系数>0.8)、轻量化(单只<300克)、耐磨损(可承受50万次弯折)三大条件,但现有碳纤维复合材料仅能兼顾其中两项。
2. 算法困局:从“学霸”到“路痴”的认知断层
地形误判:
在石板路与草地交界处,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地形准确率仅68%,远低于人类(99%)。某战队机器人因将“青苔石板”误判为“草地”,连续三次滑倒导致膝关节电机烧毁。
动态适应缺失:
雨后赛道湿滑度增加300%,但机器人步态模型仍按干燥路面参数运行,导致某机器人以15km/h速度冲进积水坑,直接触发“安全锁死”程序。

3. 当机器人开始“疼痛”
故障拟人化:
某机器人因过热发出类似人类呻吟的蜂鸣声,引发观众“是否应给予机器人人道关怀”的伦理争议。赛事组委会紧急规定:机器人故障时不得播放任何拟人化音效。
具体来看,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像一场接力赛,技术突破、量产落地与产业链协同三棒齐发,推动整个行业从实验室的“概念秀”走向现实生活的“生产力革命”。
一、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
技术突破的“考场”已经从实验室搬到了真实场景。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上,机器人不仅能跳舞、踢足球,还能在复杂地形中搬运重物、自主避障。这些看似酷炫的表演背后,是关节散热、环境感知、动态决策等核心技术的跨越式突破。
例如,参赛机器人的关节散热系统通过优化设计,能在连续奔跑时保持关键部件温度稳定,解决了长期制约机器人作业时长的“发热死机”难题。这就像智能手机从“板砖机”进化到智能机,技术成熟度逐渐能支撑实用化需求。

图: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占全球的35%(信息来源:国海证券)
二、大规模量产或不再是空谈
海外头部机器人企业在4月的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明确表示,计划在2025年实现数千台量产,并计划未来五年将产能提升至百万级规模。
这种规模化野心背后,是供应链的快速成熟——例如通过复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电池、电机等技术,量产成本已从早期的“豪车价”压缩至普通家用车水平。
国内方面,广东省4月中旬举行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透露,广东将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工作,征集发布典型应用场景。
广东省去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0%,从螺丝钉到传感器都能本地化生产,形成“一小时供应链圈”。这种产业集聚效应,让机器人制造像搭积木一样便捷,加速了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三、人形机器人从“能用”到“好用”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正在从“替代人力”升级为“创造价值”。运动会上展示的搬运、装配等技能已进入汽车工厂试点,单台机器人可替代3-5名工人,回本周期缩短至两年。而广东的医院、商场里,机器人开始承担消毒、导诊等任务,甚至能通过软件升级“解锁”新技能。
这种“硬件+软件”的迭代模式,让机器人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系统更新不断增值。数据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今年的53亿元猛增至2029年的750亿元,企业和资本用真金白银投下了对行业未来的信任票。

图:人形机器人各等级主要应用场景和规模预期(信息来源:中信建投)
人类体育竞技突破身体极限,机器人运动会挑战性能极限
人类体育竞技活动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和突破,那么机器人运动会是在不断挑战机器人机械结构、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性能的极限。
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通过机器人的多种竞技赛项,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可以预想,今年的短跑冠军有可能化身为首先冲入火场的消防队员,今年的足球冠军队有可能是未来生产线上协同工作的工作班子。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人民网、金融界、新京报、千龙网、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