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小心”,这看起来是无伤大雅的一个措辞,但真用到时,总让人有点遗憾,尤其是一不小心就被人利用了的时候——
前几天,出差入住某朵酒店。因为前期预订工作已做好,所以只要直接送上身份证办理即可。前台小哥一番操作,让报手机号码。那就报呗。报过后,小哥说:“先生,您的手机号码应该收到一个短信验证码。”我赶紧掏手机查看,心想自己就是入住的人,手机号码也没错,于是一看到短信就把4位数验证码报给了小哥。
入住后,我再拿出手机细看才发现,我已经成了“会员”!有短信为证:“感谢您成为某朵会员!见面有礼,50元大礼包已放入您账户。”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入了会,而且有“50元大礼包”。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不小心,我就成会员了;可是,我没想成为会员啊。
怪谁呢?怪我。
仔细看,当时是有短信发给我的:“您正在注册某朵会员并绑定身份证信息……如不同意可停止注册,同意请继续办理。”你看,说得不是很清楚吗?我自主给出了收到的验证码,不是说明了我“同意”继续办理吗?商家尽到了告知义务,而我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明示了我的允许。于是乎,我就成会员了。
事实上,我倒是未必想成为这个会员的,50元的“大礼包”好像也不构成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要约。发现这个事实之后,要让我专程跑到前台去跟小哥强调我不想成为会员,并且要求取消我这个会员资格,似乎也有点太费力了。好吧,那就当会员吧,虽然是一不小心的。
这样的案例,相信大家碰到过不少:明明看到的是这个价格,实际结账却是那个价格;明明说的是这样,实际却是那样——关键是,对方还都“没做错”。对方当然不会错,因为“对方”——商家——对消费者打的是“埋伏战”,而消费者碰到的是“遭遇战”。“遭遇战”对上“埋伏战”,要想不吃亏,难!
好吧,但愿这样的“遭遇战”,少一点,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