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通讯员 黄群 益阳报道
初夏时节,安化县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持续推进,小型农机在小块田发挥重要作用,为杂粮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安化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田块零碎分散,这给传统农业机械化作业带来了极大挑战。过去,大型农机难以在这些小块田施展拳脚,农户们只能依靠人力或小型手动农具进行劳作,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如今,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马路镇的一片红薯种植地里,农户邓建才正驾驶着翻耕机进行作业。这台翻耕机体积小巧、操作灵活,能够轻松在狭窄的田埂间穿梭。据了解,这种小型翻耕机是专门针对山区小块田设计的,可同时完成犁地、开沟、翻整等多项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小型农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邓建才高兴地表示:“以前种这些杂粮,光是播种就得忙活好几天,现在有了这小机器,一天就能干完,省时又省力。而且播得又均匀,出苗率也高。”
为进一步推动农机在小块田的应用,安化县农机事务中心积极作为。今年,微耕机申请量达2314台,获补贴159.671万元;田园管理机申请188台,获补贴16.181万元。在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农户购置小型旋耕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适合小块田作业的农机,农业生产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
安化县农机事务中心农机技术与项目股股长李向前介绍道:“我们一方面加大对小型农机具的推广力度,举办各类农机操作培训和现场演示会,让农户们亲身体验农机的便捷高效;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降低农户购买农机的成本,提高他们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安化县持续加大对小型农机具的推广力度。
与此同时,安化县的杂粮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安化素有 “旱杂粮大县” 之称,苦荞、红皮小籽花生、红薯、大豆等特色旱杂粮产业快速发展,2025年全县旱杂粮任务面积25万亩以上。近年来,当地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以 “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乡一品” 为目标,全力打造 “安化杂粮”公共品牌。通过筹建安化杂粮协会,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定向品种课题研究,成功实现安化小籽花生等品种的提纯复壮,产量大幅提升。
杂粮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在湖南山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袋袋加工好的杂粮产品不断下线。传送带旁,工人熟练地抽检产品重量与包装密封性,确保产品质量。
湖南山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岳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安化杂粮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都得益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和农机的支撑。”
车间正在制作杂粮。
如今,农机在安化县小块田广泛应用,不仅破解山区农业机械化难题,也为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从田间到车间,从种植到加工,机械化、智能化贯穿始终。安化杂粮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助力乡村振兴跑出 “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