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渭源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一目标三聚焦四强化六行动一抓实”工作思路,加快建设“一城三区四基地”,跳起摸高,实干争先,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从春节社火展演的热闹非凡到西北五省区秦腔名家大型演唱会的爆火出圈,从10万千瓦风电项目到14.7万亩全域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从“垃圾革命”整村行动到城区供热改造提升“冬病夏治”……“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红火渭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
即日起,渭源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红火渭源年中卷”专栏,以鲜活报道集中展示全县各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亮点,各级各部门聚力推动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喜人成效,为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凝聚磅礴力量。今日刊发系列报道⑥渭源: 深耕生态之基 筑牢绿色屏障。
夏日的渭源,群峰叠翠,碧水潺潺。从渭河生态廊道的葱茏绿意里,能听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回响;在淤地坝边村民的笑谈中,能感受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于护林员翻山越岭的足迹里,能看见"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守传承。这座渭河源头的县城,正以系统谋划与全民参与,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

走进大安乡井儿山村,淤地坝里蓄满的清冽水源,正滋养着坝边70多户村民的生活。"今年坝蓄水多,拉水浇地、喂牲口不用再翻山沟了!"村民杨进元站在坝边,语气里满是踏实。这座投资535万元建成的淤地坝,不仅让村民告别了在天旱时“爬大沟取水”的艰辛,更以蓄洪防旱、拦截泥沙的实际效益,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微支点"。
近年来,渭源县紧扣地域特点,通过实施淤地坝建设项目,既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又实现了蓄洪防旱、水土保持、生态改善的多重效益。"坝建好后,群众普遍反映好得很!种庄稼便利了,出门也不用绕远路。"杨进元的话,道出了淤地坝给山区带来的改变。

从"单点治理"到"系统升级",渭源县的生态修复步履坚实。近年来(“十四五”期间),全县统筹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累计治理河道40公里;投资24680.69万元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5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治理项目6项,新建淤地坝22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及治理23座;治理水土流失335平方公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生态保护的"组合拳",在污染防治攻坚中同样成效显著。渭源县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机遇,建成渭河生态廊道8.4公里,并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如今,漫步渭源县城,改造后的河道整洁美观,健身器材点缀其间,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现在河道干净了,空气也清新,带孩子散步特别舒服。"市民陈怡萍的话,是群众对环境改善的直观感受。
这背后,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持续发力,投资9550万元的漫坝河生态综合治理的3个项目稳步推进,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连续保持100%,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7%。"现在督查反馈的问题少了,群众满意度高了,我们的工作更有动力。"参与生态治理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坦言。

如果说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是"硬支撑",那么全民参与的"软环境"则是生态保护的持久动力。今年,渭源县纵深推进“绿满渭源”行动,完成营造林7.7万亩,实施通道绿化197.6公里,全民义务植树171.2万株;投资1.09亿元实施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7项,森林覆盖率达18.62%。同时,在渭源,从"县乡村"三级林长到普通护林员,从专业队伍到自发志愿者,一张覆盖全域的生态保护网正越织越密。
"每天早上八点半出发,步行二十几公里,我们看管的林区从没发生过隐患。"五竹镇鹿鸣管护站护林员苏红兵的话,朴实而坚定。他的巡山路上,不仅有步行的汗水,还有无人机航拍的科技助力——由护林员组成的联防队,正通过"天空地"一体监测网络,筑牢森林防火墙。

这样的守护者,在渭源不是个例。全县960名林长累计巡林9262人次,939名护林员全天候巡查林区,31.8万亩天然林、1.5万亩湿地、76.4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地村民自发加入护林队伍,与专业护林员并肩作战。"看着当年三四十公分高的树木如今长成参天大树,用双手抚摸挺拔的落叶松,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护林员张柏说。
生态红利释放,更催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现在黄香沟、双石门成了旅游度假、避暑纳凉的好地方,绿水青山真的带来了金山银山。"当地群众张青山的感慨,是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最好注脚。

水利工程的"硬支撑",则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十四五’以来,我们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水资源利用、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生态修复等领域,投资12.69亿元实施63项重点水利项目,‘渭源水网’正加速形成。"渭源县水务局刘华介绍。
从淤地坝到生态廊道,从林草修复到污染防治,水利工程的"筋骨"与生态治理的"脉络"正同频共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省级文明县、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卫生县城的“金字招牌”在渭水源头愈发熠熠生辉。
渭源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