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奥运冠军全红婵家人声音被AI合成冒用带货,引发广泛关注。多个账号在社交平台使用AI合成的全红婵爸爸、哥哥声音,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文案介绍家里要盖新房,并在视频中携带有骆驼奶粉、土鸡蛋、洗衣液等多种商品链接,由于声音、画面结合得惟妙惟肖,难辨真假,不少消费者已经在视频链接中下单。而全红婵家是否真的承建新房,目前没有任何官方回应。
近年来,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乱象。从奥运冠军全红婵家人声音被AI合成冒用带货,到明星刘晓庆、张馨予被AI伪造声音和形象,再到雷军被AI换脸骂人事件,AI技术的滥用已经严重侵犯个人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成为诈骗、虚假宣传的工具。面对这一现象,如何在技术发展与法律监管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报道,短视频平台日均新增的AI生成内容已突破千万量级,其中三成涉嫌侵权。更触目惊心的是,某电商平台公开售卖“明星声音库”,打包价不过百元,却能让任何素人秒变“明星导购”;只需9.9元包月的AI工具包,就能将他人声纹、肖像拆解重组。技术门槛如此降至尘埃,而法律红线又模糊不清,AI自然容易成为数字时代的“潘多拉魔盒”。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技术失控正在瓦解社会的信任基石。AI合成的虚假代言产品致人损失,却难以锁定责任链条;换脸视频72小时删除期内,已如病毒般扩散至全国各地,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要破解AI合成乱象,关键在于构建科技伦理的“中国方案”。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的AI声音侵权案,首次将“声纹人格权”纳入保护范畴;上海检察机关试点数智办案辅助模型,让每段合成内容都携带可追溯编码;广东有学校开设“AI鉴真课”,学生通过频谱分析工具,十分钟即可识破深度伪造视频。这些探索有力证明,治理AI乱象需要技术攻防、制度创新、公民素养的三位一体。
其实,技术不可逆,但人性须永驻。当AI可以完美复刻人类的表情、声线甚至思维,我们更需要守住科技为人服务的底线。就像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技术突破的惊艳,永远不能逾越文明传承的轴心。在算法狂奔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温两千年前韩非子的警示: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唯有在创新轨道上筑牢伦理护栏,才能让AI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阿拉丁神灯”,而非失控的“弗兰肯斯坦”。
科技向善,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明的选择。期待全红婵家人走出AI阴影时,我们能看见的,不仅是更完善的法规制度,更是一个社会对技术伦理的集体觉醒。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在人与机器的永恒博弈中,真正决定胜负的,最终是人类对真善美的坚守。
作者: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