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原标题:新疗法可延长“冷”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期
长期以来,微卫星稳定型(MSS)转移性结直肠癌因对免疫治疗反应差被称为“冷”肿瘤。记者6日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郝继辉教授团队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联合疗法,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可将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4.1个月,其中RAS/RAF野生型患者更达23.3个月。该研究为该类肿瘤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肿瘤内部就像一座城池,“热”肿瘤城里挤满了免疫系统的“警察”T细胞,随时准备消灭癌细胞。而“冷”肿瘤却像一座“空城”,免疫细胞稀少且难以进入。正因如此,PD-1抑制剂等传统免疫药物对其几乎束手无策。
对此,研究团队大胆尝试,将抗血管药瑞戈非尼与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联合使用,宛如为“冷”肿瘤安装了一台“免疫加热器”。瑞戈非尼扮演“城市规划师”的角色,修复畸形血管,为T细胞开辟进城通道;信迪利单抗则解除T细胞的“刹车”,使其能够全力攻击癌细胞。
文章第一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刘锐介绍,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14.1个月,相较单用瑞戈非尼显著延长。其中,21%患者肿瘤明显缩小,63%患者病情稳定。
研究还发现,无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达19.2个月,远超肝转移患者的12.4个月。研究团队认为,这或许与肝脏对免疫细胞的“过滤”作用有关。“针对肝转移患者,我们计划探索局部治疗等额外策略以协同联合疗法。此外,代谢通路如甘氨酸代谢对疗效的影响也成为我们新的研究方向。”刘锐说。
通过研究,团队也发现了两类对该联合疗法更为敏感的人群。其中包括肿瘤周围CD8+T细胞数量多且距离癌细胞近的患者,以及RAS/RAF基因未突变的患者。后者中位生存期可达23.3个月,远高于突变患者的12.1个月。
郝继辉表示,此次研究为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新方案,尽管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已为这类难治性肠癌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陈曦)
原标题:新疗法可延长“冷”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期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