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704、705、706,一组神秘代号的故事——“走进大通县看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9:10:00    

在西宁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限记忆的土地上,一场关于老厂区重生与复兴的故事正悄然上演。

说到青海省的“三线建设”,就不得不提及大通县。随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11厂退出历史舞台、其“神秘面纱”被揭开,704、705、706……曾经的这样一组神秘代号得到“解密”,那一串备受关注的数字被“具象化”。走进大通县城找寻“三线建设”的记忆,来到小石山和山下那些厂区旧址前,记者看到,一座“三线”精神纪念馆暨广场已初具规模。

解密这些神秘的代号工厂

704,青海黎明化工厂;705,青海光明化工厂;706,青海重型机床厂……

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11厂退出历史舞台,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704、705、706……曾经的这样一组神秘代号也随之被“解密”,这些工厂均建设在大通县。

面纱揭开后,人们才知道,这些企业与建设在金银滩草原上的221厂同属“两弹一星”功勋企业;705厂生产的201重水产品曾为青海争得过国家级金奖;704厂生产的火箭推进器,顺利地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

究竟什么是“三线建设”?

为什么在青海会进行“三线建设”?

为什么这么多的工厂都建在大通县?

记者跟随不同寻常的一些人,寻找一段隐秘的岁月。在大通县文联办公室,文联主席侯继廒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它们都是从曾经参与过大通县“三线建设”的老三线人那里收集而来的,在侯继廒的讲解中记者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

20世纪60年代初,为应对国际环境挑战、保障国防安全、改善工业布局,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当时,我国被划分为三类地区,即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它们分别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共计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和部分地区,而在这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被称为“三线建设”。青海自古就是连接西藏、新疆的必经通道,对有效实施“三线建设”的保密要求和控制西部、西南部地区行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通县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森林覆盖率高、水源充足,是“三线建设”选址的理想之地,于是704、705、706等工厂才会“落地”大通县。

“你看这是当时的工厂大门,这是一部分以前的老厂房,我小的时候,提到704、705、706这些工厂代号,大通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是因为工厂里待遇好,还因为进入工厂还能学技术,那时候家里要是有人能进到这些工厂工作,走路都能昂首挺胸呢!如今这些工厂基本都已不复存在,被改革的大潮所裹挟,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在大通这片土地上接续传承。”侯继廒说。

在荒滩上建厂为青海发展筑基石

为什么说“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过程呢?因为从1964年开始,按照“三线建设”计划,全国都行动了起来。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青海综合考虑地形、原料、水源及原有工业基础等情况在西宁、海东、青海湖周边地区开始了“三线建设”,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青海的“三线建设”采用沿海老厂迁建、援建、包建、改建和扩建等五种形式。

今年73岁的杨桂兰17岁时跟着母亲从东北老家顶风冒雪、一路征程来到了大通县,在厂区内的学校毕业后,她在706厂工作了10年,随后又被调到704厂直至退休,如今她的女儿仍然在704厂工作。

“那个时候条件差,我听父亲说他刚到大通县见到工厂厂址时就傻眼了,一眼望去全是荒滩,连草都没长几棵。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父亲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住帐篷、睡土房,在荒山野岭中开山辟路、平整土地;风餐露宿、不畏严寒,硬是靠着人拉肩扛,在一片荒芜中建立起了高大的厂房。等我和母亲来的时候,条件已经好多了,工厂家属区建好了,学校、医院、浴池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仅为厂区职工和家属提供了教育和医疗保障,这些设施的建设也解决了当时的实际需求,为大通县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杨桂兰回忆说。

比起其他工厂,705厂的建设则更为“坎坷”。1990年之前,705厂是个盲区,卫星搜索不到这里,705厂是最高级保密单位,这里的建设者想要跟家属联系也只能用大通县705信箱,但没有具体位置。705厂由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五大化工厂援建或者联建,2000多名来自四川、重庆、上海、北京的科技人员汇集到这里,他们隐姓埋名、辛勤寒苦,默默生产着重水。重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原子能工业中用作减速剂,也可制取重氢原料,是核工业和核武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705厂也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热血在这里沸腾,青春在这里燃烧,献了青春献子孙,大通“三线建设”人可曾后悔过?答案是肯定的“永不后悔”。

今年同样73岁的高山林是土生土长的西宁人,初中毕业后他被招工到了704厂。“当时真是很艰苦,虽然能跟着师傅学技术,但渴了只能喝北川河水、饿了只能啃干馍馍,累了就睡隔出来的宿舍,让当时只有16岁的我还是有些不习惯的。可谁想到,我不仅坚持了下来,还一干就是39年,后来,我的孩子们也都陆续接班留在704了。但让我自豪的是,厂里生产的火箭推进器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高山林激动地告诉记者。

青海的“三线建设”开始后来自祖国内地的40余家企业在青海境内开展迁建、改建和扩建等工作,在15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青海“三线建设”,形成了青海机械、冶金、军工电子、基础工业为特色的支柱产业,为青海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生产车间到旅游场所的蝶变

以前这里是我国第一家生产和建设高能燃料的国防军事合作配套企业,对我国航天国防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以前这里是集当时国家最强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自主研发的重水原料企业,它改变了我国重水依赖进口的局面;以前这里机器声轰鸣、设备飞速旋转,制造出一台台各类重型机床,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通县境内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驱车从西宁驶入大通县城,在进入县城不远处的路边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广场。广场上是706厂原料处理车间的旧址,如今一块“706工厂”的标识牌向人们讲述着这里过去的故事。在落寂的厂房里还存放着一些陈旧的机器,墙上一块块“奋进”的标语,仿佛见证着706厂以前的辉煌。一条画满齿轮的步行道将车间旧址与一片绿地相连,在绿地的尽头,一段废旧的铁轨上摆放着象征某个年代的火车头,一下子就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个年代”……

如今,大通县正在书写新的发展篇章。通过给旧工厂注入新的血液,大通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将“三线建设”遗址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工业旅游景点,为大通人和“三线人”留下“念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通县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三线建设”铸就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激励着大通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记者 一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