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成本2元,卖价19800元!央视最新曝光,不少人被骗,赶紧别用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51:00    

当消费者还在为 3.15 晚会曝光的黄焖鸡食材猫腻、卫生巾质量隐患揪心时,一场更隐蔽的 "财富收割" 正在全国上演。央视最新调查揭露,一款成本仅 2 元的无名胶水,经黑心商家包装成 "新科技防水神器" 后,竟能卖出 19800 元的天价!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正以短视频平台为温床,专挑急需维修的家庭下手,无数人在毫不知情中沦为 "待宰羔羊"。


家住上海的张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因卫生间漏水,他在微信视频号刷到一条打着 "快速修复家庭漏水问题" 标签的视频。视频中,施工师傅手持神秘胶水,对着裂缝轻轻一挤,水渍瞬间消失,配文反复强调 "不砸墙、不破坏、新科技",唯独只字不提价格。抱着 "新技术虽贵但靠谱" 的想法,张先生私信下单,却不知自己正踏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上门维修的师傅起初表现得十分 "坦诚",主动告知胶水单价 260 元 / 斤,预估用量四五斤。然而施工结束后,账单却显示使用了 76 斤胶水,总价高达 13000 元!更令人崩溃的是,花重金维修的卫生间依然漏水,楼下邻居还找上门索赔 4000 元。当张先生要求退款时,维修人员竟态度骤变,威胁道:"敢闹事,让你好看!"


类似的遭遇正在全国多地重演。刘女士支付 19800 元后发现墙面渗水更严重,马先生家中瓷砖被胶水腐蚀,潘先生报警时才发现,所谓的 "专业维修团队" 连营业执照都没有。这些受害者的共同特点是:都通过短视频平台下单,都被 "新科技"" 不砸墙 " 等关键词吸引,最终都为 2 元成本的胶水付出了天价。

警方侦破的案件揭开了这场骗局的黑幕。犯罪团伙通常以 3 人为一组,分工明确:一人负责在短视频平台制作虚假宣传视频,利用 "防水黑科技"" 明星同款材料 "等噱头吸引流量;一人扮演" 专业客服 ",通过私信诱导消费者透露房屋漏水情况;最后由" 施工人员 " 携带劣质胶水上门,用看似专业的操作迷惑用户。


据犯罪嫌疑人韩某交代,他们使用的胶水是从老家批发市场以 2 元 / 支的价格购入,成分不明,连 A 胶、B 胶的配比都靠 "手感"。这些团伙从未接受过正规防水培训,所谓的 "免砸墙堵漏" 技术,实则是用大量胶水将裂缝简单封堵,不仅无法根治漏水,还可能加速墙体老化。


更恶劣的是,当消费者发现受骗要求退款时,团伙会采取电话轰炸、上门威胁等手段迫使对方妥协。部分受害者因害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只能自认倒霉,这也助长了骗子的嚣张气焰。

这场骗局的猖獗,暴露出多个监管盲区。首先,短视频平台对广告审核形同虚设。涉事视频中,商家既未标注价格,也未展示任何资质证明,仅凭夸张的效果演示就能堂而皇之地推送给用户。其次,防水维修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正规商家与诈骗团伙。


数据显示,2023 年以来,全国因 "防水维修诈骗" 报警的案件已超 3000 起,涉案金额超亿元。但由于此类案件取证困难、涉及金额分散,真正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不足 10%。有法律专家指出:"平台若未尽到审核义务,需承担连带责任;诈骗团伙则可能涉嫌诈骗罪、强迫交易罪,最高可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面对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必须掌握硬核防骗技巧:

警惕 "零风险" 宣传:任何承诺 "不砸墙根治漏水" 的广告都需谨慎,正规防水工程需专业检测后制定方案;

明确服务价格:施工前要求商家提供书面报价单,注明材料单价、用量预估、总费用;

查验资质:要求维修人员出示营业执照、从业资格证,拒绝无资质团队上门;

保留证据:拍摄施工过程视频,留存材料包装,为维权保留证据。



此外,选择正规平台下单至关重要。目前,多家互联网家装平台已推出 "防水维修一口价" 服务,通过标准化施工流程、材料溯源系统,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从根源上杜绝价格欺诈。


从 3.15 曝光的食品安全,到如今的防水维修骗局,消费陷阱正变得越来越隐蔽。当 "新科技"" 明星推荐 " 等话术频繁出现时,请记住:真正的好产品无需夸大宣传,靠谱的服务不会刻意隐瞒价格。若不幸遭遇骗局,务必第一时间拨打 12315 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