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江苏省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常州见义勇为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见义勇为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中华基金会原理事长贾春旺批示肯定: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在弘扬社会正气,在维护公平正义上做了一件实事、大好事,也为全国见义勇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022年 6月7日,在中央政法委第八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常州市以《引领见义勇为新风尚,凝聚市域社会治理正能量》为题作经验交流。

“我们主动将见义勇为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常州建设和公安中心工作大局,以“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服务见义勇为人员”为宗旨,不断提升见义勇为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黄广余介绍。

据统计,30年来,全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共奖励见义勇为人员12.1万人次,颁发奖金超1.19亿元。先后涌现出9名烈士,“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先进分子"4人次,“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勇士”5人,“江苏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先进分子”68人,“江苏省见义勇为勇士”3人,“常州市见义勇为模范”6名,“常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称号210名、“常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488名。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深深扎根龙城大地。
健全机制——
汇聚见义勇为发展强大合力
常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支持见义勇为工作,把见义勇为工作融入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2019年4月,常州市政府成立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宣传部、政法委、市公安局、教育局、住建局、卫健委等15个部门组成,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各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在常州市公安局设立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同时印发《关于成立常州市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工作小组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工作的通知》《常州市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实施办法》等,明确部门责任清单,为全市见义勇为事业发展和市基金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建立165个见义勇为工作站、685个工作室,形成“市、区基金会、乡镇(街道)工作站、社区工作室”四级网络架构,实现见义勇为工作组织体系全覆盖。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被认定为省级4A级慈善社会组织,并将每年9月29日设立为全市见义勇为宣传日。
此外,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制定下发《全市见义勇为进网格活动实施方案》;与市公安局出台《常州市“全民反诈”见义勇为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与市民政、人社、教育、卫健、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落实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措施促进全市见义勇为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建立由应急消防、医疗急救、新闻媒体、公安机关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见义勇为线索举荐联动机制,在常州公安微警务设置见义勇为举荐通道,专人负责举荐线索的收集、推送、核查和反馈,先后收到举荐线索500余条,确认奖励175人。”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姚亚军介绍。
工作中,他们严格依法依规履职,坚持理事会议、理事长办公会议制度,完善议事决策程序。同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审批、投资增值、项目管理、定期审计等规章制度,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市见义勇为基金安全增值、规范使用。

与此同时,开展见义勇为工作“一区一品牌、一站一特色、一室一亮点”创建活动。“我们将品牌创建工作与见义勇为进社区星级工作站(室)创建相结合、与夯实见义勇为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与派出所主防工作相结合,实现见义勇为基层基础工作提档升级。”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李兵介绍。目前,通过建立见义勇为品牌创建挂钩联系点制度,创建“义”起来反诈宣传、“义”起来见证短视频征集、“警网义”三格融合打造市域基层治理新模式等品牌25个。
强化激励——
营造见义勇为奖励浓厚氛围
近年来,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加强舆论引导,打造宣传阵地,拓宽宣传渠道,讲好常州“龙城见义勇为勇士”故事,在全社会形成奖励见义勇为的浓厚氛围。

“我们每年组织开展‘9.29’集中宣传周活动,市、区、乡镇、社区四级联动,利用2万余个沿街电子屏、1200多个户外大屏全天候播放见义勇为宣传视频和宣传标语。”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专职副秘书长李国振介绍,同时举办见义勇为主题宣传活动和见义勇为知识有奖竞答,开展见义勇为宣传进社区、进网格、进学校、进企业,悬挂横幅、布置展板、发放资料、开设讲堂、现场咨询,并通过网络推送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做到线上线下同步、现代传统并举,全域覆盖、全时响应,奏响见义勇为时代最强音。

与此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协作,开辟《正义礼赞》《见义勇为光荣》《正义春秋》等专题专栏,有效提升见义勇为的感召力、影响力;建成以见义勇为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动员体验中心;建成20个见义勇为主题广场、公园、900个社区宣传栏;开通龙城“正义号”“正气号”“崇义号”“义勇号”等6辆见义勇为主题宣传车,打造流动的见义勇为宣传阵地。
为强化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倾心尽力做好优抚优待、权益保障工作,为见义勇为人员办实事、办好事,确保见义勇为英雄“流血不流泪、伤身不伤心”。先后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不断优化权益保障措施,在落实乘车优待、就医优先、伤残优抚、就学优助、结对优服等“八项”服务举措的同时,拓展法律援助、心理关爱、专家免费诊疗等优待措施。
常态开展春节和中秋集中慰问活动,共计慰问见义勇为人员7214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1220余万元,发放《优待就医证》《伤残抚恤证》《优待乘车证》267张,66名受市政府以上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子女享受就学补助22.55万元,让见义勇为者有尊严、受尊崇。
“我们常年为烈士、牺牲人员家属和伤残人员缴纳团体意外伤害险、综合团体医疗保险,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购买重大疾病、意外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等,对市政府以上奖励的见义勇为先进人员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敏方介绍,他们还在市区七大医疗机构开通救治绿色通道,每年组织获得市政府以上奖励以上的见义勇为人员和牺牲人员家属健康疗养和健康体检,并聘请3名公益律师和3名心理专家为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关爱。动态调整伤残补助标准,年度抚恤金最高达9.5万元;重点加强见义勇为困难家庭帮扶,帮助解决难题 300余个,让见义勇为英雄不伤心、不流泪。
融合联动——
延伸见义勇为网格治理触角
为强化联动融合,服务社会治理,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不断壮大社会动员力量,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通过开展见义勇为进物业、进网格、进保安行业、进快递行业,进机场、进火车站等,不断延伸见义勇为网格治理触角。”刘敏方介绍,截至目前,通过开展物管员、网格员、保安员、快递员见义勇为奖励活动,发动7万名物业从业人员、1.4万名网格员、10万名保安员、1.8万名快递员加入见义勇为行列,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推动市域治理提能增效。

与此同时,通过制定《“常安联盟”志愿者见义勇为“微信红包”奖励实施办法》《常州市网格员参与群防群治微信红包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常州市龙城平安E巡大巡防微信红包奖励办法(试行)》,发动全市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旅馆特种行业从业人员和全民反诈、平安社区、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志愿者等10类群体14万人踊跃投身群防群治、见义勇为,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常州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围绕“派出所主防”业务,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公安建立“网格+警格+义格”联动融合工作机制,全面发挥见义勇为工作站(室)前沿阵地作用,实现见义勇为“荐、奖、宣、服”工作一体化,将见义勇为工作数据纳入派出所主防清单,有效预防案事件发生、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提升基层治理质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相关做法获《人民公安报》专题报道。
此外,紧密围绕社会稳定大局,创新特色奖励。首创将举报家暴、侵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纳入见义勇为奖励,市公安局、市残联出台《关于给举报(制止)侵害心智障碍残疾人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人民群众实施见义勇为奖励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心智障碍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李国振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