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上合峰会的民间故事 青岛少女的北极画笔:21国友谊在胶南年画中定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8:15:00    

这个暑假,对于初中生李阿丽萨来说,难忘的不仅仅是参与北极科考任务,而是一幅她和小伙伴一起创作的《地球村·北极·友谊长卷》。

这幅宽2米、高0.6米的画作上,熊猫与棕熊并肩而立,莫斯科红场的洋葱顶与青岛奥帆中心的白帆隔空相望,这幅以“胶南年画”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的长卷,把参与此次北极科考任务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队员们,全都画了下来,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之间的友谊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个瞬间。

从青岛教室到北极冰原:一名中学生的“破冰之旅”

李阿丽萨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她的妈妈是一位在青岛生活了19年的俄罗斯人。今年7月,李阿丽萨通过层层选拔,作为中国青少年代表,登上了由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支持的“知识破冰船”北极科考队,开启为期10天的极地之旅。

“对我来说,北极科考不只是看冰和熊,这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我了解世界的同时,大家也通过我了解中国。”李阿丽萨告诉记者,她的妈妈是一位在中国青岛生活了20多年的俄罗斯人,与她而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是她生活的日常。

对于这次的“破冰之旅”,真正让李阿丽萨成为焦点的,是她与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地球村·北极·友谊长卷》。

这幅作品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南年画”为底色——这种曾亮相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的民间艺术,用鲜艳的色块和夸张的造型,将中俄文化符号熔于一炉。

长卷从右至左以“丝路蓝脉”为主线,依循自中国出发的北极航道方向,从右至左分为“友谊奠基—合作探索—共筑未来”三个篇章:长卷开头从青岛五月的风徐徐展开,右段的和平鸽衔掠过青花瓷与俄罗斯套娃;中段的北斗卫星与北极科考队在白鲸的陪伴下前行;左段的各国青少年手拉手站在未来之城,机器人与海洋探测装备在旁守护。

一幅友谊长卷让21个国家的年轻人彼此连接

“画的风格采用的是胶南年画,是我带给这次参与北极之旅的朋友们的礼物。”李阿丽萨说,这份友谊长卷她和朋友们准备了很久,这次带这幅画上船,就是希望来自不同国家的队员们,能够通过这幅画了解中国的和平愿景,来自21个国家的年轻队员们纷纷在画上留下对于此次北极之行及国家未来和平发展的寄语,对李阿丽萨来说,这份友谊长卷,是一幅画也是一份回忆,每当看见这幅作品,总能回想起与队友们一起出海的点点滴滴。

当中国的初中生写下“世代友好”的俄文书法,俄罗斯科学家则在画中北极熊的爪子旁,用钢笔标注了“2024–2025中俄文化年”的字样。当萨索夫船长用俄语在长卷末端签下寄语时,21国青少年的母语祝福已密密麻麻铺满了卷轴边缘:中文的“和平”、俄文的“дружба”(友谊)、英文的“collaboration”(合作),在北极的阳光下交织成无声的对话。

“艺术不需要翻译。”在这一刻,友谊长卷,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上合峰会的民间声音:少女画笔见证友谊长存

当李阿丽萨带着“友谊长卷”完成破冰之旅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即将召开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同样向世界传达着友谊与和平的呼吁。

“我想把这幅画送给普京先生。”李阿丽萨告诉记者,她为总统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连带这幅友谊长卷一起寄出去。

作为中俄友谊的见证者,李阿丽萨在信中写道:“正如2024-2025“中俄文化年”所倡导的“世代友好,共同繁荣”那样,我们愿以这幅画传递中俄青少年之间纯真而坚定的友谊。我希望像我的妈妈一样,以实际行动,担当两国人文交流的小使者,为中俄世代友好、民心相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这样的信念。衷心希望这份真挚的情谊与愿景能通过画作传达给您。”

如今,李阿丽萨仍会翻看创作时的笔记。扉页上,她用胶南年画的颜料写了一句话:“艺术是桥,连接你我。”这幅《地球村·北极·友谊长卷》,早已超越了一次学生活动的范畴——它是不同国家民心相通的鲜活见证,是中国青年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更是人类大家庭携手同行、多元共生的温暖注脚。

当21个国家的青少年用母语在长卷上写下祝福与签名,当俄罗斯船长、中国志愿者与各国科学家的笔迹在宣纸上交融,这幅画便不再属于某个国家,而是成为地球村居民心手相牵的集体记忆——它告诉世界:艺术的语言从无国界,守护家园的信念不分肤色,而人类文明的璀璨,正源于不同文化在互鉴中绽放的光芒。

在李阿丽萨的笔墨里,多元友谊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被书写、被传递、被铭记:它不是某两国的专属,而是所有向往和平、热爱探索的灵魂,用色彩与线条共同绘就的“地球村全家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