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了,声音很大!”“会越来越好的!”4月23日上午,71岁王女士迎来了最让她振奋的时刻,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首例集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正式开机。该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嵘表示,目前人工耳蜗价格从集采前平均单套20多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再加上医保报销,患者自负的费用大大减少。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首例集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正式开机。
失聪30多年重获新“声”
30多年前,王女士的左耳听力逐渐下降,不得不戴上了助听器。“依靠右耳和助听器,我还能和对话的人进行交流,不过需要对方多解释几遍,我才能理解人家的意思。”王女士本以为这是最坏的结果了,但在2018年的一天夜里她的右耳突然疼痛无比,经过了一系列的治疗,她的听力还是没有保住。在那之后,王女士只能依靠着左耳的助听器来聆听这个世界。她苦恼地说:“助听器里传来的声音很大,但是听不清。我跟人说话的时候,要近距离盯着别人口型看。买菜、唱歌、打电话对别人来说都很轻松。但是这些事情对我来说都很难。”
去年听说国家将人工耳蜗纳入集采的消息后,王女士一家对此一直密切关注。更令她欣喜的是,如今人工耳蜗集采落地,单套(包含植入体和处理器)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今年3月,王女士得知人工耳蜗在青岛落地,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成为该院首位受益者。
从“能听见”到“能听清”
准备就绪后,医生提示王女士:“听到声音,就举下手。”她很快举手。测试中,王女士连续举手10多次,她欣喜地说:“医生,声音很大。”
在诊室里,王女士略显紧张,术后30天的她对于即将进行的开机,既期待又担忧。医生为她进行了全面检查,“手术非常成功,伤口愈合得很好。”开机的测试中,在技师的指导下,王女士关掉了左耳的助听器,第一次在人工耳蜗的帮助下聆听外界的声音。
首先将言语处理器也就是体外装置和植入体进行连接,接着用专业的调试软件,对所听到声音的音量、音质和辨识度进行调试,最终,调试到一个最为理想的状态。通过软件检测体内植入体工作状态,蜗内22个电极全部处于正常工作,随后对用户进行T值(对小声的反应)和C值(对大声的反馈)的测试,发现王女士听声反应灵敏。
王女士表示:“刚刚技术人员帮我开机了,虽然感觉声音有点发闷,像包着一块布,但我相信这是个好的开始。我是市三医人工耳蜗集采后的第一例植入手术患者,我想在收获听力后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验,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根据治疗计划,王女士还将在一年内接受4次精细化调试。“选择日常熟悉的声音,如敲门声、电话铃声、动物叫声、水流声、乐器声等,更利于患者将声音与相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听力至关重要。这种训练有助于大脑重新学习和理解声音信号,从而提高听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杨嵘细心地向王女士交代着如何训练。
“出院时,看到费用账单大为吃惊,综合手术等费用总计7万元左右,职工医保报销后,最终只花了5000多元。”王女士感慨地说。
人工耳蜗惠及成年患者
此次集采的人工耳蜗并非“简配版”,而是实打实的“升级款”。杨嵘介绍,此次国家集中采购的五款人工耳蜗产品,均为国际国内一线品牌高端型号,总体价格都在5万元左右,且大部分可支持3.0T核磁检查,这意味着患者未来做核磁检查无需取出植入体,避免了二次手术风险。
很多人以为人工耳蜗只是孩子的“专利”,其实成人患者同样迫切。“人工耳蜗植入的适用群体涵盖全年龄段,不仅是儿童,许多重度和耳聋的成人患者同样有需求。只要是听力严重下降且佩戴助听器无效,经医学检查不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都可以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杨嵘强调,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恢复听力需要一定过程。手术植入仅仅是第一步,术后通常一个月才开机,开机后患者还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对于成人来说,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有一定条件限制,即患者必须具备一定语言基础才适合进行手术。如果是先天性聋哑的成人,手术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对于有语言基础的成人患者,术后既可以自行进行听力和语言康复训练,也可以选择到社会上的专业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目前,基因治疗耳聋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但人工耳蜗植入依然是先天性耳聋患者重获听力最有效的重要途径。当前,新生儿耳聋患者数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耳聋患者以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居多,对于已经习得语言的成年人来说,人工耳蜗植入的获益甚至优于先天耳聋的患儿。未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医疗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听力障碍的治疗必将有更为光明的前景。”杨嵘表示。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