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视金钱如粪土”,但有个国家却靠粪土赚到了一桶又一桶金钱,这个国家就是瑙鲁。
瑙鲁是一个孤悬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其地理位置颇为特殊,离赤道仅有42公里,且以其为圆心、半径300公里内再无其他岛屿。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来北往的候鸟都会以此为休息站。
多少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候鸟在这里吃喝拉撒,导致岛上堆积了大量鸟粪。最夸张的时候,鸟粪覆盖面积几乎占到全岛总面积的五分之三。随着时间的推移,鸟粪经过风化、盐化等综合作用逐步发生质变,在岛上形成了厚达10多米的磷酸盐露天矿。
磷酸盐矿可是个好东西。它不仅是化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还可广泛运用于更多新材料科学中。更可贵的是,它本身还是一种优质的天然肥料,尤其是在化肥工业还不够发达的年代,这一岛的鸟粪几乎转瞬间就成了各国竞相争抢的宝贝。
纵观20世纪前70年的瑙鲁历史,几乎就是一场殖民者的争夺史。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轮番登场,直到1968年,在瑙鲁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瑙鲁才终于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并于两年之后的1970年从英国人手中赎回了磷酸盐矿的控制权。
可惜的是,刚刚拿回矿产、还处于狂喜中的瑙鲁人也陷入了“资源诅咒”的泥潭。那个时候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穷怕了的瑙鲁人开始疯狂开采、拼命售卖,当地经济就此高歌猛进,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瑙鲁经济达到了巅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是同时期美国人均GDP的4倍还多,甚至比靠石油资源发家的海湾国家还要富裕。
然而,这样的“土豪”生活仅仅持续了20多年,无节制的开采使得岛上的磷酸盐资源被挖掘殆尽。到20世纪末,当地磷酸盐产量已经从高峰期的150万吨/年急剧下降至不到20万吨/年,如今的年产量甚至不足1万吨。到2007年,瑙鲁人均GDP一度下降至0.21万美元。
突然失去了支柱产业,让瑙鲁人一度陷入困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重整旗鼓的能力。在经历了几年的困境后,瑙鲁又重新找到了发展方向,那就是依靠海洋。
别看瑙鲁国土不大,陆地面积仅仅21.1平方公里,但凭借其被海洋环绕的优势,瑙鲁的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竟然达到了惊人的32万平方公里,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更是大自然赋予其的天然宝藏。
但是,和量少价高的磷酸盐矿不同,渔获和海洋矿产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且对运力的要求较高,这意味着,瑙鲁要想用好这些资源,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大规模进出口贸易的现代化港口。
事实上,港口对于瑙鲁的意义还不止于此。瑙鲁本身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大量生产生活物资必须依赖进口,而航运是最为便捷且高效的方式。换言之,对于瑙鲁人民来说,港口不仅关乎着经济复苏的希望,更承载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然而,建设港口谈何容易,尤其是对于瑙鲁这样的小国来说,人力、财力、技术能力、装备能力……每一项都是难以跨越的坎。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得到了积极响应,斐济、汤加、基里巴斯等国家都与中国开展了密切的合作,这也让瑙鲁看到了希望。2019年,中瑙双方展开合作,中国企业开始负责艾沃港改造升级和光伏发电两项重要项目。如今,位于岛屿西南部的现代化码头已经建成,预计年内就能投入使用。
未来的瑙鲁还能重新富裕起来吗?或许,答案就在那些大型货轮的汽笛声中。(作者:王 毅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