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扒一扒宋姓起源和宋姓祖先的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2 08:38:12    

根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宋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22名,今天就来详细扒一扒宋姓起源和宋姓祖先的故事。

百家姓——宋

宋姓的主要来源

宋姓最主要的来源是春秋时期的商朝王室后人微子启子姓宋国,子姓是商朝的国姓,子姓宋氏是宋姓正宗和主流,在目前宋姓的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其他还有些来源属于小众非主流,后面会简要介绍,下面重点聊一聊子姓宋氏的起源和故事,宋氏祖先的故事,与子姓商朝和周朝诸侯国子姓宋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商祖子契,黄帝后裔,帝喾四儿子】

要扒子姓宋氏的起源,先从子姓的起源扒起,子姓实际又源于姬姓,可以上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kù是黄帝的玄孙,子姓始祖子契是帝喾的四儿子,具体的世系关系如下图。

上古世系,子姓源头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

黄帝本姓公孙,因长期居住在姬水(今沮jǔ水)一带,改姓,因为居住地在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因而以轩辕为号,称姬轩辕。因建都于有熊,也被称为有熊氏

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嚣,也叫己挚或少昊;次子昌意。长子玄嚣的四子叫蟜极,蟜极有个儿子叫帝喾,继承了颛顼的部落首领之位,本名姬俊,因为生在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也被称为高辛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jiǎo,蟜极父曰玄嚣xiāo,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zhuānxū为族子。

译文: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高辛氏父亲是蟜极,蟜极父亲是玄嚣,玄嚣父亲是黄帝。玄嚣和蟜极都没有继承帝位,到高辛氏帝喾才继承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宋姓远祖帝喾

帝喾有5个儿子:

老大帝挚,本名姬挚,帝喾死后继承了帝喾的王位,后来传给三弟尧;

老二后稷,本名姬弃,是周朝和周姓的先祖,因为教会百姓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被后世尊称为后稷、谷神、农神,后是夏朝时君王的尊称(正所谓夏称后,商称帝,周称王),比如后启、后相、后羿等,稷是谷物之首的粟,泛指五谷和粮食作物,合起来后稷的含义就是谷物之王,因此后稷也被后人称为谷神、农神;

老三,本名伊祁放勋,或简化为祁放勋,因为出生在母亲娘家伊祁(今河北顺平县)而姓了伊祁,帝挚之后尧继承了王位。

老四子契,因为其母亲简狄吞食了玄鸟卵(子)才生下他,所以以子为姓,这也是《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含义,后来玄鸟成为商族和商朝的图腾。

老五台玺,与老二后稷姬弃都是帝喾的正妃姜源所生,后稷死之前把周族首领之位传给弟弟台玺,台玺传给自己的儿子叔均,叔均后来把首领之位传回给后稷的儿子不窋zhú

商祖子契

在尧当政的时期,子契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分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市),同时被任命为火正兼任司徒,火正这个职位,一方面负责管理火种,将火用于农耕、祭祀甚至战争中,另一方面负责观测星象,主要是观测大火星的运行规律,在二十八星宿的东方七宿中有个心宿(下图红圈所示),又叫火星、商星。子契通过观察这颗星在一年之中运行而规律,来定农时、分季节,告知百姓何时开始春耕、何时开始秋收,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司徒一职,负责掌管土地和教化人民,与其担任的火正一职一脉相承,火正通过观测形象得出的一些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时令季节,通过司徒一职教化的形式让百姓掌握生产技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注:古人为观测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把天区划分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的二十八宿星区。

二十八星宿图

子契又被称为阏è伯,为了观测星象,特意修建了专门的天文台来进行观测,该天文台因此被称为阏伯台,子契终其一生观测大火星的星象指导百姓耕作秋收,被百姓所拥戴,被大家尊称为火神,他观察星象的阏伯台因此也被称为火神台。他去世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于阏伯台下。因为他分封地为商,所以此台又被称为商丘,后来为纪念商祖子契(阏伯),商丘所在的城后来就因此而被称为商丘。如今,在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阏伯台下,立着两块文保碑,上面分别写着:火正始祖、中国最古阏伯观星台(距今4200年)。

航拍河南商丘市的阏伯台

阏伯台

【子姓商族先人子亥(王亥)开贸易先河,成商业鼻祖

话说商祖子契去世后,子契的儿子昭明成为商族第2任首领,在昭明任内,将都城迁移到砥石,同时开疆拓土,拓展了商族的领地范围。到第3任商族首领相土将都城重新迁回商丘,在相土任内,实现野马到乘马的驯养,打造了中国最早的骑兵队伍和马车,让商族的战斗力大幅提升,疆域进一步向东扩展,直达海边。

商族第4任首领昌若(相土之子)、第5任首领曹圉(昌若之子),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未记录这二位的事迹。

第6任商族首领,在夏朝时期担任司空一职,司空是舜帝时期设置的官职,主管土木工程和水利建设,大禹就曾担任过此职位,冥在任内兢兢业业,用心治理水患,最终殉职于水中,感念于冥在任内治水的功绩,后人将他尊为水神,称他为玄冥

第7任商族首领子亥,在任内开创性地将农业生产多余的耕牛,训练成用于拉货的牛,通过牛车拉货与其他部落进行商业贸易。因为商族人在贸易方面开创先河,其他部落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统称为商人,贸易的物品统称为商品,部落之间的贸易活动被称为商业。通过贸易活动,使得商族在夏朝各个部落诸侯中变得更加强大。因为商族逐渐强大起来,子亥自称为王,称王亥,成为子姓王氏的始祖。后来商朝建立之后,追尊王亥为商高祖。后世人因为王亥开创了中华商业贸易的先河,而将他尊称为华商始祖。因为商业贸易带来巨大的财富,所以,王亥也被后人评为中路财神

(注:财神有大小五路财神之说,小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明及其四部将:东路财神萧升、西路财神曹宝、南路财神陈九公、北路财神姚少司、中路财神赵公明大五路财神指的是: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公、南路财神柴荣、北路财神赵公明中路财神王亥

华商始祖王亥(子亥),商丘市

【子契14世孙子履(商汤/成汤/天乙/大乙),灭夏建商】

话说商族通过驯服野马发展骑兵,通过发明牛车开启商业贸易,到子契第14世孙商汤时期,军事和经济逐渐全面强大起来,《国语·周语》中提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玄王指的就是商祖子契,商族自子契开始不懈努力,历经十四代才使得商族兴盛起来。

注:十四代指的是,1契、2昭明、3相土、4昌若、5曹圉、6冥、7王亥、8王恒、9上甲微、10报乙、11报丙、12报丁、13主壬(示壬)、14主癸(示癸)

商汤是主葵的儿子,商祖子契的第14世孙,本名子履(也叫天乙或大乙),也叫成汤、天乙、大乙,商汤担任商族首领期间,正值夏桀当政,夏桀本名姒葵(姒履葵,姒是夏朝国姓),在位期间荒淫无度、大肆挥霍、不理朝政、民不聊生,整日与宠妃妹mò喜(末喜,末嬉)饮酒作乐,修建了据说可以航船的大型酒池,邀请3000多人一起饮酒作乐,有不少人甚至喝醉后掉在池子里被淹死。多位大臣劝谏,都无动于衷,最终大臣们要么被夏桀所杀,要么离他而去。最终夏桀众叛亲离。

商汤见夏桀暴虐无道,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机会,将国都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雎阳区)迁移至亳bó(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招兵买马,加紧训练,积极备战。商汤先吞并了夏都周围一些国家葛(今河南宁陵县)、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为最终伐夏扫平道路。同时将叛离夏桀的贤臣伊尹招致麾下,让伊尹亲自到夏都斟鄩zhēnxún(今河南洛阳偃师)观察夏朝的情况,寻找合适的动手时机。

最终公元前1600年,时机成熟后,商汤组织伐夏大军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召开誓师大会,发表了著名的《汤誓》,宣读夏桀罪状,表示商伐夏师出有名,然后强调了赏罚分明的军队纪律,确保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最终商汤的大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与夏桀的军队展开决战,正赶上雷雨天气,商军不惧天气影响,勇敢出击,最终夏军大败,夏桀带少量残军逃往南巢(今安徽巢湖),最终死在南巢。

【子姓商朝历30任君主,国祚550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从公元前1600年商汤伐灭夏桀建立商朝,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商朝一共经历31任君主(实际30任,其中商汤的长子太丁属于追认的君主,在继位前去世),国祚550多年

商朝历代君主

商朝的历任君主,都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天干起源于旬日制,也就是10天为一旬,旬日制的来源是十个太阳的传说,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大海上的旸yáng谷住着10个名字不同的太阳,每天一个轮流值日,从旸谷升起,从虞渊落下。商朝君王自比天上的太阳,根据出生日(或去世日,或祭祀日,说法不一,还有的说是家中排行,甲是老大,癸是老十)当天所属的天干,作为其名字的一部分,用以表示在那一天,他就是如日当天正在值日的那个太阳。

大多数商朝君主在历史记载中默默无闻,没有太多的事迹或故事可言,下面挑几个历史中留下更多足迹的商朝君主聊聊。

【子契第17世孙,商朝第4任君主子至(太甲),被老臣伊尹放逐3年,改过自新】

太甲在位期间,由商朝开国元老伊尹辅政,太甲在位3年后开始有点飘,乱发号施令,纵情享乐,穷奢极欲,朝政混乱,不能遵照先祖商汤的祖训治理国家,伊尹劝谏多次无果后,将太甲下放到先祖商汤墓地周围的桐宫进行反思。太甲期间见祖父商汤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从守墓老人那了解到商汤创业的艰辛,仁厚省俭的往事,对照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暗下决心痛改前非。反思3年后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一代明君,在商朝初期营造出一段难得的太平盛世景象,伊尹为此特意写了一篇《太甲训》来颂扬他,后人为其上庙号太宗

实际上关于伊尹和太甲的关系,有两个版本,上述这个版本是《史记》中的伊尹放太甲版本,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功臣和贤相,一人辅四代(去世于太甲的儿子子绚/沃丁任内)。另一个版本是《竹书纪年》中的太甲杀伊尹版本,伊尹篡位,流放太甲至桐宫,7年之后太甲逃出桐宫,杀了伊尹,这一版本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伊尹贤相的印象,且直接将伊尹的寿命缩短了十几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与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在很多内容商都存在比较大的出入甚至完全相背,到底哪个是史实,至今无定论。

《史记》记载太甲的孙子太戊子伷启用伊尹的儿子伊陟zhì为相,《竹书纪年》也记载太甲杀了伊尹后,仍然宽宏大量对待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让他们分了伊尹的田宅。从逻辑上讲,篡位这种对于帝王来说最严重的罪行,还能如此对待其后人,不合常规逻辑。我个人倾向于相信《史记》伊尹放太甲的说法,至少能自圆其说。《竹书纪年》太甲杀伊尹的说法,说伊尹篡位,最终处理结果却未牵涉其家族有点不可思议和不合逻辑,难以自圆其说。

【子契第19世孙,商朝第9任君主子伷zhòu(太戊),商朝上半场中兴之主

商朝第8任君主子密(雍己)在位期间,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商朝走向衰落,下面的诸侯国都不来朝见。

第9任君主雍己之弟(甲骨文中说是雍己之兄)子伷(太戊)继位后,还只是个尚未成年的少年,不理政事,贪图享乐,继位7年后,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王宫庭院中一棵桑树下的一棵楮chǔ树,7天时间内疯狂生长,几天时间长得老高,远远超出当时人们的认知,王宫内人们议论纷纷,认为是妖怪作乱。太戊自己也很害怕,求教于辅政大臣伊陟(伊尹的儿子),伊陟解释道:臣听说妖不胜德,大王治国理政的行为中肯定有德行缺失的地方,才会有此妖象,如果能善政修道,以德治民,一定会免除祸害。

太戊从此痛改前非,勤于朝政,修德治国,最终这颗生长速度怪异的树果然就枯死了,太戊因此更加深信不疑这是修德治国、以德胜妖的效果。任内重用巫咸和伊陟两位贤臣,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商朝逐渐再次强盛起来,小国们又逐渐纷纷归附。太戊成为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据说在位时间长达75年。因为他使本来衰落的商朝中兴起来,被后人上庙号中宗,意为商朝中兴之主

【商君10至18世九世之乱,商朝再次衰落;盘庚迁殷,再次重振商朝】

子伷(太戊)去世后,太戊的儿子子庄(仲丁)继位成为第10任商朝君主,自10子庄(仲丁)开始,经历11子发(外壬)、12子整(河亶dǎn甲)、13子腾(祖乙)、14子旦(祖辛)、15子逾(沃甲)、16子新(祖丁)、17子更(南庚)、18子和(阳甲),共五代人9任君主,10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商朝的王位争得你死我活,史称九世之乱,直至第19任君主子旬(盘庚)迁都后才趋于稳定。

《史记·殷本纪》点评九世之乱: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译文:中丁死后,废黜嫡子即位而拥立兄弟和兄弟的儿子,兄弟们的儿子为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连续九任君主继位都很混乱,诸侯们都不再来朝见)

商朝九世之乱王位继承示意图

九世之乱的本质还是商朝王位继承权制度,综合了父传子兄传弟的规则,在具体执行中常常出现混乱不清的情况,特别是兄传弟传到最后一位弟弟时,弟弟去世后到底是传回给长兄的儿子呢?还是传给弟弟自己的儿子呢?到底谁更有优先继承权,对于弟弟而言,到底是按照父传子传给自己儿子,还是传回给长兄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呢?在此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本来正常父>长子>次子>三子>长子儿子>次子儿子的传递顺序,经常在三子>长子儿子这个环节出问题,变成三子>三子儿子,九世之乱中第12任商君河亶甲向第13任商君祖乙的传位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九世之乱期间,为了避免王室争斗,历任商君曾多次进行迁都。先是第10任商君子庄(仲丁)将国都从商汤时期的亳(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迁移至嚣(今河南郑州市西北的荥阳市);随后第12任商君子整(河亶甲)将国都迁移至相(今河南内黄县);第13任商君子腾(祖乙)将国都迁移至耿/邢(今河南温县东),后因为洪水冲击不得不再次迁都至东面的庇(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17任商君子更南庚继位后再次迁都至东面的奄(今山东曲阜市)。

商朝迁都示意图

第19任商君子旬(盘庚)继位后,商朝已经极度衰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盘庚决定干脆推倒重来再次迁都迁都的目的地选择,考虑规避之前迁都遭遇水患等自然灾害的教训,同时考虑普民众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改善,最终迁都目的地选在殷(今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相比之前的都城,殷地的土地肥沃,百姓的收成更好,国家经济会更好。此外迁都后可以躲避叛乱势力的攻击,减少外部干扰,国家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的势力会被削弱,更有利于稳定政权。

本来还有些贵族怂恿百姓造反对盘庚迁都,盘庚软硬兼施,一方面对贵族和百姓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明自己迁都的初衷和好处;另一方面放狠话,对于不遵从迁都的人予以严惩,大意是如果不跟随一起迁新都,会将不跟随的人赶尽杀绝,绝不会留一个孽种在旧都城长大了来找我报仇。(原文源自《尚书·盘庚篇》: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最终大家都乖乖地跟随盘庚迁都。此后270年商朝一直定都于殷,再未迁过都,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鉴于盘庚的功绩,后人为他上庙号世祖

【子契第35世孙,第22任商君子昭(武丁),再次中兴商朝,打造武丁盛世

盘庚迁殷,让商朝的政局得以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为武丁盛世(或武丁中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武丁年少时就被父亲子敛(小乙)下放基层锻炼,从小与底层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民间疾苦。继位后,一方面尊父亲托孤的老臣甘盘(甘姓始祖)为师,另一方面启用自己在底层劳作时结识的贤能之人傅说yuè(傅姓始祖)为相,在他们的辅佐下,东南西北四处征伐东夷、南虎方、西羌和周、北鬼方(匈奴祖先),大大的开拓了商超的疆域,特别还有个好老婆妇好,能征善战,亲自率军讨伐西羌取得胜利。同时,武丁对于功臣大方赏赐,深得人心。与周边各国广泛联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商朝的对外关系更加稳定;此外,通过征伐一块地,修筑一座城来巩固自己扩展的疆域。

武丁在位59年,打造了商朝最鼎盛的一段盛世时期,一直延续到儿子子跃(祖庚)、子载(祖甲)时期,创造了近百年的商朝黄金盛世。武丁去世之后,后人为其上庙号高宗

武丁妻子妇好像

【子契第43世孙,第30任商君子受(纣王),暴虐无道,众叛亲离,商朝灭亡】

纣王本名子受(受德),起初不是王位第一继承人,因为他还有两个哥哥:子启子衍,大哥子启因后来被分封在微国(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而被称为微子启;二哥子衍因排行老二被称为仲衍,子衍是孔子的祖先。

秦朝吕不韦和其门客合著的《吕氏春秋》中有一段关于纣王继承权的讨论,文中提到子启、子衍、子受(纣王)本是同父同母三兄弟,子启和子衍出生时,其母亲只是父亲帝乙的妾,到生纣王的时候已经升级成妻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子启子受因为母亲是妾的身份生下他们而成为庶子,纣王因为母亲以妻的身份生下他而成为嫡子,他们的母亲本来想将老大子启立为太子,结果商朝的史官据理力争说道:有妻生的儿子子受,绝不可立妾生的儿子子启。最终纣王才被立为太子。

商纣王早期东征西伐,开疆拓土,使商朝的疆域扩大了不少,后期沉迷酒色,穷奢极欲,建酒池肉林,与宠妃苏妲己一起整日享乐,不理朝政,听不进任何劝谏。发明炮烙之刑,对劝谏的忠臣们施以酷刑,最终忠臣死的死,走的走,众叛亲离。

大哥微子启数次劝谏,被当做耳旁风;叔叔箕子劝谏,不听;叔叔比干跑到摘星楼劝谏,3天3夜不离开,惹恼了纣王,直接被纣王挖心而死;箕子听说比干惨死后装疯卖傻,被纣王当奴隶关了起来;微子劝谏无果后预知商朝必将灭亡,选择逃离,保留家族祭祀火种。

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地(今河南淇县南),周武王联合各诸侯讨伐纣王,商朝主力大军正在征伐东夷,都城没有足够的兵力,被迫启用战俘、奴隶加上都城的少量军队组成的杂牌非正规军去迎战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还没怎么打,就一大批倒戈投降,以至于一败涂地,最终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

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微子启主动祭器前往军门,赤裸上身,反手自己绑起来,跪地而行,以表臣服之意,周武王扶他起来并恢复他原来的爵位。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宋姓始祖微子启受封宋国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面对广大商朝遗民的人心如何收服做了充分考虑,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安抚商朝遗民们的民心,具体包括:释放被纣王关押的叔叔箕子、修缮纣王另一个叔叔忠臣比干的陵墓、散发纣王搜刮的财富、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商朝故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

为了防范纣王儿子组织叛乱,在朝歌的东、南、北三面设置了三个封地卫、鄘yōng(今河南汲县)、邶bèi(今河南汤阴),分别安排三个兄弟老三管叔姬鲜,老五蔡叔姬度、老八霍叔姬去统治,将纣王儿子武庚围起来进行监督,史称“三监”。

三监之乱地图

周武王灭商3年后去世,临终前托付四弟周公姬旦辅佐幼子周成王姬诵,周公在武王伐纣时就是得力助手,考虑到周成王年龄太小,周公就亲自摄政,引起其他一些兄弟的不满。

老三管叔姬鲜散布谣言说老四周公摄政对成王不利,武庚借机煽风点火调拨兄弟关系,同时偷偷联系东夷一堆不服周朝的诸侯小国,一起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亲自率军东征,耗时3年平定三监之乱,扫平东夷各叛乱小国,诛杀主谋三管叔姬鲜和纣王儿子武庚,流放帮凶老五蔡叔姬度、废老八霍叔姬为庶人重新分封诸侯,将商朝故地一分为二,一半封给纣王的大哥微子启(子启),爵位为公爵,定都商丘,国号宋,微子启成为宋国的开国国君;另一半封给自己最信任的九弟康叔姬封,依然定都朝歌,国号卫,史称卫康伯。

宋姓始祖微子启像

宋国地理位置

【巅峰时宋国的地位,属于春秋五霸之一】

宋国虽不大,立国之后,也有一段高光时刻,宋襄公被后世评为春秋五霸之一。

《史记》中定义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也是现在人教版历史课本参照的春秋五霸定义。

相比五霸中其他4位,国土面积远小于其他四国的宋国,论军事和经济实力,宋国逊色很多,宋襄公为何还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呢?在周朝立国之初分封的时候,宋国作为前朝商朝后代的封国,享受二王(注)的特殊待遇,爵位最高,是公爵,相比上述几个霸主而言,宋国的爵位是最高的,即使是齐桓公,其实际爵位也只是侯爵。

注:二王三恪原则,分封前两朝(比如周朝之前两朝为夏、商)的后人为二王,分封更早之前三朝(比如黄帝、尧、舜)的后人为三恪,宋国,在周朝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作为前朝商朝后人的封国,爵位上位列公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爵位中最高,名义上属于周朝的宾客,与周王室之间行宾客之礼,而不行君臣之礼,而且宋国有特权保留自己的衣着和历法,可以不遵循周王室的衣着和历法规定。

周朝初期的二王三恪,宋国地位不一般

此外,宋襄公在葵丘会盟上,曾接受霸主齐桓公的委托,照顾齐桓公的儿子昭,齐桓公驾崩后,五个儿子无亏、昭、潘、元、商人争夺继承权,宋襄公派兵支持齐公子昭回国即位,平定叛乱,让公子昭成功即位,史称齐孝公,宋襄公凭借拥立之功,自认为自己是齐桓公霸主地位合理继承者。

【宋国夹缝中求生存,组织两次会盟休战,最终还是被灭,灭国后宋国公族以宋为姓

从宋国的地图可以看出,宋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位置又处在晋齐楚秦等大国之间,大国之间互相征伐,宋国都难免被殃及,特别是晋楚争霸时期,宋国在80年内,遭遇了40多次战争,为避免战争,宋国作为中间调停人,公元前579年和546年先后组织了两次弭兵会盟,调停大国之间的争斗,以求得长久的和平。

第一次弭兵会盟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凭借与晋国执政和楚国令尹的私交好,约定晋楚休战,但是双方其实积怨很深,并不当回事,只是作为缓兵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又会向对方发起进攻,仅仅4年之后就爆发了晋楚鄢陵之战,楚国被晋国打败。

第二次弭兵会盟发生在公元前546年,同样是宋国大夫向戌发起,在宋国都城商丘举行,共14国参与,会议基本上承认了晋楚平分霸权,除了齐国作为晋国盟国、秦国作为楚国盟国外,其余10个小国宋、鲁、卫、陈、郑、曹、许、蔡、邾、腾要同时向晋国和楚国进行朝贡,哪个国家要是不执行会盟约定,其他国家可以一起讨伐他。第二次弭兵会盟为宋国赢得了十几年的和平时间,晋楚两国40年内没有再直接交手。

战国时期公元前350年左右,宋国也发生了类似晋国曲沃代晋一样的小宗取代大宗,戴氏取代了宋氏。公元前318年,宋国戴偃称王,史称宋康王。宋康王通过改革使得宋国一时强盛起来后,四处出击,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一时间宋国看似强大,实则四面树敌,成为齐、楚、魏等大国共同的敌人。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楚国、魏国趁机联合攻打宋国,宋康王被齐军所杀,宋国百姓四处逃散,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后宋国被灭,宋国被灭后,宋国公族后代从此以故国宋为姓。

宋姓的其他来源

宋姓的其他来源主要包括:

1.郑国姬姓宋氏郑国是周王室近亲的封国,开国国君是周厉王姬胡的小儿子姬友,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分封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郑地(陕西凤翔县/华县),爵位是伯爵,因此姬友也被称为郑伯友,公元前771年代犬戎之乱中跟周幽王一起被杀,死后谥号郑桓公,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姬掘突护送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阳有功,东迁之后在周平王的默许下,郑国抢占了东部东虢国和郐国的地盘,定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郑国到第12任国君郑灵公姬夷时,公元前606年,郑灵公因为开玩笑戏弄了当时的郑国大臣同时也是姬姓贵族的姬宋(公子宋),最终被姬宋所谋害,可以说这是一个一口王八汤引发的血案。姬宋与当时的郑国执政郑文公之子姬归生关系很铁,共同效力于郑国,姬宋比较强势凶狠,姬归生比较懦弱胆小。

有一天,姬宋、姬归生二人相约入朝觐见郑灵公,突然姬宋的右手食指不由自主的颤抖。姬宋就对姬归生说,我这个食指每次颤抖的时候,当天就会吃到美味,当初出使晋国的时候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的时候吃到了天鹅肉,这次不知道有什么美味等着我。入朝之后,果然有一个楚国送给郑国的汉江鼋yuán鳖(超大号鳖)正绑在大厅,大如车轮,有200多斤,宫廷御厨正准备制作鼋羹来招待入朝的各卿大夫,二人相视一笑。

正好被郑灵公看到了,就问姬归生二人为何而笑,姬归生就如实相告,郑灵公听后便说:灵不灵,是我说了算。等到鼋羹做好端上来以后,内务人员按照等级由低到高分鼋羹,分到首席姬归生和次席姬宋的时候,只剩下一份了,这时候请示郑灵公分给谁,郑灵公示意分给首席姬归生,故意不给姬宋吃到。姬宋很不爽,站起来,走到灵公面前,用食指伸到灵公的鼎里面捞了一块鼋羹肉吃了,然后对郑灵公说:鼋羹肉我吃到了,就说我的食指灵不灵吧?说完大摇大摆地走了。郑灵公气得破口大骂,君臣就此结下梁子,互相看不顺眼。

姬宋染指于鼎

后来姬宋逼着姬归生跟自己一起谋划弑杀郑灵公,在当年秋天郑灵公进行秋祭住在祭祀地点的斋宫时,谋划已久的姬宋带人冲进去杀了郑灵公,事后谎称郑灵公中魇暴毙,姬归生也不敢多说。孔子后来评价此事时,称是姬归生弑杀了郑灵公,因为他事前知情不报,事中不拦,事后不追责,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长官,相当于主谋。

姬宋的后人中有人以姬宋的名字宋为姓,称为姬姓宋氏,是宋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海南韩姓改宋姓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本来是海南文昌县的韩姓后人,本名韩教准,因为过继给舅舅做儿子,将本姓韩改成了舅舅的宋姓。

宋嘉树和宋氏三姐妹

3.南宋末年南宋亲王赵姓改宋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永昌街道郜鼎集村有个宋氏祖莹,被列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成武宋氏的一世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8世孙赵昶南宋第2任黄帝宋孝宗赵昚shèn的六弟靖王赵勋的次子,宋朝末年宋朝灭亡后,赵昶逃往此地改皇姓赵为宋,隐居此地躲避元朝追杀,最终发展成如今的成武宋氏家族

4.少数民族改汉姓宋:唐朝五代时期,湖南邵阳、怀化一带的土家族有改为汉姓宋的;宋朝时期,位于西北西夏的党项族有改为汉姓宋的,主要分布在内蒙和宁夏交界地带;明朝时期,归顺明朝的元朝蒙古族姓氏拨冗铁木尔,被朱元璋赐汉姓宋;清朝时期,满族中带有song这个发音的一些满族姓氏改为单字汉姓宋,主要包括: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

宋姓的祖地和祭祖活动

主流和正宗的的子姓宋氏,源自周朝时期子姓宋氏始祖微子启的封国宋国,所以宋姓祖地就是宋国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雎阳区)。如今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路河乡青岗寺村建有微子祠,最早是唐朝时期的宋姓后人建的,后来历朝历代多次损毁多次重修,最新的微子祠是印度尼西亚宋氏子孙华侨宋浩良先生2000年捐资修建并于2002年冬竣工的。

微子祠大门

微子祠内部

全球各地的宋氏宗亲,一般会到位于河南商丘市的微子祠寻根祭祖。

内蒙宋氏宗亲商丘祭祖

相关文章